文档详情

湖心亭看雪 (2)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0KB
约8页
文档ID:422310503
湖心亭看雪 (2)_第1页
1/8

课 题湖 心 亭 看 雪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三)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晚明散文家张岱的代表作通过记述一次“看雪”的经过和奇遇,描绘了一幅悠远脱俗的湖山雪夜图,表述了孤高自赏的情怀和淡淡哀愁奇景雅趣相互映照,有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学情分析通过三个学期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对古文阅读已产生兴趣,对古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章法也有一些积累和感悟,加上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因此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特长教学理念1、鼓励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在解读感悟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课堂教学的的本质是建构生命课堂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通过赏析、比较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写景方法和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抓住重点词品味语言2.理解作者的精神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2) 探讨法: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讨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不同季节的西湖精美图片及古诗词作业等课件 朗读带及朗读伴奏音乐课 型 赏读课课 时 一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自古以美景扬名天下,历代诗人有大量诗词盛赞西湖景色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请各小组成员认真准备,我们来个赛诗会如何?主题就是“西湖” 2.出示幻灯片展示有关西湖的诗词教师总结各组的精彩表现 3. 自古道,赏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雪中西湖别有一番妙处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 现在我们就随大才子张岱到西湖赏夜雪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展示描写西湖的古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视听结合,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愉悦视听、活跃思维,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来讲授新课一、导学提示 1.多媒体展示本文学习目标 2.多媒体展示状元学习方案: 学习此篇,先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巩固所学的文言词语,并增强释词译句的能力。

其次,重点理解本课写景的特点,体味何者如何运用白描手法来描述湖心亭的雪景第三,探究“痴”的含义,要结体作者的经历和文章的内容,从而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淡淡的哀愁之情第四,要广泛收集资料,积累有关西湖的诗词,扩大自己的视野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结合平时的积累在小组内交流,而后组织语言准备代表小组发言一)湖心亭简介 多媒体显示: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著书以终。

他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要求学生阅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而他寓居的地方是?这说明了什么?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三、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重点句子朗读指导:(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要求各小组自由朗读,组内展示,推选朗读优秀者示范朗读。

教师巡视 3. 课件出示预习检测题,检查各小组课前预习情况1)给下列字注音更( )定 毳( )衣 雾凇( ) 沆( )砀( )一芥( ) 喃喃( ) 长堤( ) 毡( ) 挐( )(2)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是日更定 是: 更: 定: 余挐一小舟 挐:拥毳衣炉火 毳: 毳衣: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上下一白: 一:长堤一痕: 痕: 一芥 : 芥: 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更 :客此: 客:及下船 及: (3)试译下列语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的现象,翻译时,我们要把它们补充出来请把下一段文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要求学生随伴奏音乐有感情的放声朗读5.请同学试译课文,教师巡视四、整体感知文意课件逐一显示问题: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4“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体察到作者后约无期的伤感愁绪,最后,引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你认为哪个词大有文章可作?请作解读切磋归纳、明确:1、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2、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奇景,痴情”痴行:大雪独行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 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醉情自然3、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4、 “痴”本是舟子的俗人之见,但作者却以“痴”为荣,引用此话包含了对“痴”的认定与赞赏:他“痴”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五、合作探究: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2、这段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

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景物描写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教师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3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4、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白描(抽象、概括),哪些是渲染(形象,具体)?A、《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蜡烛》C、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学生速读教学目标齐读状元学习方案 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综合自己及小组内其他同学的介绍,准备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齐读注释①,思考教师就注释一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归纳:(1)“忆”说明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念2)作者的家乡山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3)“明亡后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疏通文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