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时照我还 羁旅诗鉴赏,高三(8)班 曹春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之人 征戍之人 闺中妇人,一种“乡”思,“几处”闲愁,何人不起故园情之羁旅思乡 1、什么是“羁旅”? 因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2、为什么“羁旅”? 诗人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羁 旅 思 乡 情 感 类 别,叙写羁旅漂泊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思乡之情,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抒发厌恶战争、 思念家乡亲人之情,羁 旅 思 乡 常 见 意 象,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鸿雁传书”,如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 “折柳送别”,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羁旅思乡诗的“四大意象,常 见 意 象 月引发离别、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较普遍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鹧鸪羁旅乡愁,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成为一种象征意义上的鸟了,柳,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 留恋、伤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船,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他常见词语: 浮萍、飞蓬、孤雁、沙鸥 、飘蓬,表现“漂泊”之感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天涯、他乡、孤灯 声音 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羁 旅 思 乡 常 见 节 令,除夕 端午 上元 七夕 社日 中秋 寒食 重阳 清明 冬至,人日思归 薛道衡,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羁 旅 思 乡 抒 情 手 法,鉴 赏 方 法,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常见术语,景:萧条冷落、萧瑟悲凉、 暗淡凄 寒、幽寂清冷 情:羁旅愁绪、孤独寂寞、 凄凉哀伤、幽深的乡思、 满腔的离愁别绪,羁旅思乡诗之“手法,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烘托) 借景抒情(分析诗中意象) 乐景衬哀情。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羁旅思乡诗 中的“传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 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013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