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第3课 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素材1.原始资料 古蜀文化区的地域与年代 巴蜀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是战国秦汉时才形成的史记·苏秦传?说秦“西有汉中,南有巴蜀〞?李斯传?载谏逐客书曰:“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在殷周之际,那么只称蜀后汉书·光武帝纪?注:“蜀有巴郡,故总言之(巴蜀)〞,就保存了古老的地域概念殷墟卜辞与周原卜辞均有蜀无巴,故可遥称为古蜀文明其地域范围我们曾加论证:“殷墟卜辞中的蜀的中心地区在成都平原,蜀文化圈的范围大体上和后来?汉书·地理志?所载与巴蜀同俗的地域相当它在江汉地区与南传的二里头文化(夏文化)相遇,在陕南与商文化相遇,在渭滨与周文化相遇〞关于殷墟卜辞中蜀的地理位置,目前还有不同意见,但多数学者仍主张在“陕南或四川境内〞笔者亦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变古蜀文化圈的内涵是所谓的“早期蜀文化〞,以资与东周的“巴蜀文化〞相衔接和区别 这个文化圈的范围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具有三星堆──十二桥蜀文化性质的遗存在成都平原有密集的分布;含有蜀文化因素的遗址在雅安沙溪、汉源麻家山、阆中坪上,忠县中坝以及江汉平原西部均有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含有蜀文化因素的多寡,和该遗存与成都平原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呈现出蜀文化向外传播的波圈现象。
可见,三星堆、十二桥确是古蜀文化区的中心遗址 关于古蜀文明的年代,我们曾就中心遗址的出土物结合地层叠压关系,分期如下:遗址名称新石器晚期文化古蜀文明著录夏商间殷商商末周初西周春秋广汉三星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考古学报?1987.2三星堆祭祀坑〔一、二号〕 √ ?文物?1987.10;1989.5成都十二桥 早期中期晚期√√?文物?1987.12新都水观音 早期墓遗址晚期墓 ?考古?1959.8成都羊子山土台 √ ?考古学报?1957.4成都指挥街 早期晚期?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1987年此表下接战国时期的“巴蜀文化〞,此处从略其年代推断为近年来碳十四测定所证实三星堆遗址第一期的年代在距今4 740±115到4 075±100年之间;第二、三期的年代距今约3 935±240到3 165±285年之间;第四期的年代距今2 875±70年十二桥遗址早期年代距今约3 680±80年总之,相当于中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 过去,学者们囿于识见往往不相信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所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侄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
〞现在有了地下证据,以“两重证据法〞可证常璩并非凿空之说,是实在的历史投影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相当于中原夏商周时期,在东亚“两河流域〞──长江黄河之间的沃野上,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华阳之地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孕育出高度开展的古代文明中心,那就是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桥类型)或称为夏商周时代古蜀文明称它为文明中心,因为它是这一大片广袤的西南土地上,众多具备建立国家条件的青铜文化(包括巴文化)中的佼佼者,影响着附近许多开展水平不齐的文化综合体,以古蜀文明为中心形成一个文化区我们借用司马迁表达西南夷的体例,称为:“华阳之地君长以百数,蜀最大,此处有城邑、青铜业、礼仪中心、艺术和文字符号〞 ──李绍明林向赵殿增主编?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第1—3页 蜀族的来源与族属 关于蜀国统治者蜀王及蜀国主体民族蜀族的来源,史籍未曾言明,而在仅有的史籍中亦将史实与神话杂糅,难成信史如?蜀王本纪?言:“蜀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曰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而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
化民往往复出〞拨开神话的外衣,这段记载实反映出蜀族初期的迁徙历史至于杜宇以前的三王是否具有传承关系那么尚不可知 关于蜀族的族属,史籍中曾有源于黄帝的说法世本?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相承云,黄帝后〞又如?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假设水昌意娶蜀山氏女〞除此,?史记·三代世表·正义?引?谱记?亦有相同的记载华阳国志·蜀志?更有明确的说明:“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子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这里皆说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然后繁衍出一支蜀人至黄帝时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氏族实行外婚,黄帝的氏族与蜀山氏氏族通婚,从而构成一个部落的内婚关系,而这一部落派衍出蜀族这一新的支系完全是可能的事昌意降居的假设水,即今雅砻江,而与蜀山氏为婚,知蜀山氏亦距假设水不远 蜀山氏究竟在什么地方??路史·前纪?引?益州记?云:“岷山禹庙西有姜维城,又有蜀山氏女居,昌意妃也〞这是说蜀山氏原居于岷江上游今汶川威州的姜维城一带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亦采此说,于茂州石泉县下云:“蜀山,?史记?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盖此山地。
〞这是将岷江上游一带的一大片山脉解释为蜀山这里距雅砻江不远,为蜀山氏及其后的蜀人所居处,在当时来说是可行的从此中反映出这样一个情况岷江上游乃至雅砻江一带,从先秦开始便是氐羌系的民族所居,也是氐羌系民族从北向南迁徙,乃至濮越系的民族从南向北迁徙的走廊地带这一带至今仍是藏、羌、彝、普米等藏缅语系民族的大本营因之,说蜀山氏及其后蜀人应与氐羌系的民族有密切关系是有根据的 再如,传说中的蜀王蚕丛的事迹亦多在岷江上游一带蜀王本纪?谓:“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华阳国志·蜀志?谓:“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此处所说的石棺、椁与现今在岷江上游发现的石棺葬究竟有何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汉代的蚕陵县在今茂县以北的叠溪,该处岩石上至今尚有“蚕陵重镇〞四个石刻大字以及明清时相关的一些题记应该说这些都不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这里有一个蜀族是什么时候进入成都平原的问题以往研究者一般推断蜀族进入平原较晚,自三星堆遗址发现以后,这个时间也应相应提前了许多笔者认为,蜀人进入成都平原并非一次行动,而系如浪潮一样,渐次推移,而逐步实现的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层以D区DaT2南壁剖面为例,可划分为五个层次。
根据在第一期地层中采集到的木炭标本,经碳14测定,距今4 075±100,树轮校正为距今4 500±150年根据开掘者推测,“三星堆的堆积延续年代较长,大致延续至距今3 000年左右,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相当中原夏、商时期〞如此,那么蜀不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向成都平原推移这里所说蜀族为氐羌系的民族,是从川西北山区逐渐徙居到成都平原的事实,并不排斥三星堆文化是“川西平原自成体系的一支新文化〞事实上,蜀族进入成都平原并与当地及附近民族发生密切交往后,已开展成为另一种新型的民族了三星堆开掘者认为:“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至迟二里头文化时期,蜀族就与中原有文化交往;商、周时期,交往更为密切一号祭祀坑出土器物中,除金杖、金面罩、青铜头像、局部玉璋等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为商文化所不见外,其他如尊、罍、盘等青铜容器都和商王朝统治区域内出土的商代前期器物形制、花纹根本一致……〞这些便是最好的说明正如同一些研究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一样但并不排斥“禹生西羌〞或夏族的祖先源于西北的羌人的这种说法 从三星堆文化为早期蜀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来看,他们的共同点均在于创造这种文化者,均源于西北的氐羌族系,但他们又非简单的氐羌人。
这一来由于他们迁徙到新的地区以后,经过长期开展,确乎已辞别了原来的那个母体而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二来原留在我国西北乃至四川西北部的那些氐羌族系的人,也在不断地开展演变并形成了另一些新的族体从历史开展来看,几乎在相同时期,蜀族与夏族都在异地创造了相对独立的光芒灿烂的古代文明,这正说明中华文明源头的多元性 ──李绍明林向赵殿增主编?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第13—14页 2.课文注释 一个名叫蚕丛的酋长 古蜀自己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我们说应当从一个名叫“蚕丛〞的酋长开始 ?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上述两本史籍间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蚕丛、柏灌、鱼凫三代为王,开创了古蜀国最初的历史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华阳国志·蜀志?所记载的颛顼皇帝并不像?山海经?、?吕氏春秋?、?大戴礼记?、?史记?所载的那样,死后变成鱼凫,而是将他的儿子儿孙们分封到了蜀地作侯,就像当年他的爷爷分封他的父亲和叔叔一样,并且“世为侯伯〞,经历过夏商周三代。
到周朝时,朝纲大乱,周王荒淫,于是颛顼的儿子儿孙们首先在蜀地举起反叛大旗,自立为王,不再听从周朝的指挥这个首先称王的人就叫“蚕丛〞,他无疑也是颛顼的后代,具有英雄人物的铮铮铁骨华阳国志?此说让人兴奋,因为作者的笔端不经意地流露出了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所需的素质,那就是客观、真实、不迷信然而他的观点也明显受到?史记·五帝本纪?关于“黄帝封昌意、玄嚣于蜀〞的影响,从而显得盲从和不够理性,而且按照其他文献和所有的考古材料分析,蚕丛、柏灌、鱼凫并不是中原王朝分封在蜀的侯伯,而是四川周边“土产〞的新兴势力所以只依赖文献作出判断的麻烦就暴露出来了,它不像考古学材料那么具有“技术性、科学性、可视性〞文献本是一种言论,不同的版本间容易造成相互矛盾或歧义 那么,蚕丛到底是成都平原的人还是盆地周边的人呢?他是从蜀地百姓中成长起来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迁徙入蜀并最终取得统治地位的呢?据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纪?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按史家考证,这个蚕丛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他们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带由于山高路险,当然不能像平原那样建起“木骨泥墙〞,因此就因地制宜,在山崖上凿起窑洞似的“石室〞用以居住这是一个善于养蚕的部族,他们的长相和穿着很奇特,“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也就是说他们的眼睛是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的,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的样式左边是斜着分了叉的蚕丛氏为了寻找一块更好的地方安居乐业,开展养蚕事业,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向成都平原迁徙,到了广汉三星堆一带可能当时三星堆一带已有部落聚居,但势力都不够强大,很快就被蚕丛氏吞并和同化了这一次迁徙在沿途留下了许多古地名,从中可以看清当时蚕丛从岷江向南迁入成都平原的线路,如?蜀中名胜记?就先后记载有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等 从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确实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这是否就是蚕丛部族留下的生活遗迹呢?广汉三星堆一带建城很早,而且曾经发生过屡次部族间的争斗,这其间是否有蚕丛取代其他部族或鱼凫、柏灌取代蚕丛的可能呢?明曹学诠?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记载一那么故事,就说到当时三星堆一带部族间的争斗情况:“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各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土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焉:‘假设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龁,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