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初三上下复习提纲(山东科学版)课本目录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走进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第三章 光现象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力和运动第七章 压强第八章 浮力第九章 简单的机械、功第十章 机械能及其转化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走进物理 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图 1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3、单位换算: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可以用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估算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量程、分度值的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7、误差: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时(h) 分(min) 2、测量时间的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第二章 《物体的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二、机械运动1、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相同路程通过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Ⅰ 、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ssvt公式:v= s=vt t= 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换算:1m/s=3.6km/h 。
速度图象:见图一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tS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Ⅱ、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Ⅲ、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图一s总总t总平均速度: v=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s平均速度的测量:t原理: v=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v1、v2 则 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四分十秒和三分二十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如下: 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小明1000m4分10秒4m/s小红800m3分20秒4m/s第二章《声现象》 1、定义: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例: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面对面交谈,需要靠无线电,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声的传播速度:V气V低(指温度)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5、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音是物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6、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7、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8、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9、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10、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11、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12、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13、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第三章 《光现象》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传播速度也由介质决定光的传播速度:V固
5.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6.分类:⑴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7、光的反射作用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⑵有弊:黑板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