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古诗词鉴赏《南乡子》古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译文翻译 烟雾苍茫,风雨凄迷岸边的花儿已凋谢,只听得鹧鸪声声啼远方的来客乘着一叶扁舟靠近荒野渡口这种地方最容易引发阵阵乡愁看江上潮水已退水面平静,时间已到暮春时候 解释解释 南乡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 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凄凄:寒凉貌《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鹧(zhè)鸪(gū):鸟名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扁(piān)舟:小船临野渡:靠近荒野渡口处 水平:水面平静 诗文赏析 这首《南乡子》,是一幅着墨不多的水墨画,一片江乡暮春景色,却被弄得满纸春愁说起来,烟当然漠漠,而雨却未见得人人都觉得凄凄以愁眼看世界,雨不免凄凄。
至于岸花零落,当然是自然现象,但斯时也故有斯落也它自落它的,根本不买任何人的账,看落花泛乡愁的人,即使给他看花开,他也只会看到“愁”有人说,这是点明时间,却没有想到乡愁与时间全不相干,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乡愁只能在某个时间段才会产生只是把他无处发泄的思乡之情,像喷泉一样喷射,谁碰上也免不了变成“愁根恨苗”的感情,使这些烟枝雨叶改变了它们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从这些被扭曲了的事物身上表现出内心的感情 此词给读者的是“愁云恨雨,满目凄清”的感觉,而拆碎下来,却是烟、雨、落花与鹧鸪的叫声而已但就在开头这十三个字里,却使人觉得这些碎玉零珠滚滚而来,既是互相连贯,又能互相配合说到底,这都是那条感情丝线上悬挂的琼瑶,它们是由感情组织在一起的 这首词属于“单调小令”,但它有个特色,那就是前十三字用平韵,后十七字换仄韵从韵脚的改变,使人产生一种分了上下片的错觉实际上这首词在行文方面也的确如此前十三字,以比兴见情思;后十七字,用叙述方式说明上文的情思是自己的乡愁在韵脚上似断,而在文字和内容上却一气呵成 野渡扁舟,水平潮退,是不得不思乡处,客路风雨,又值春意阑珊,又是不得不思乡之时野渡凄寂无人,不堪鹧鸪之啼也。
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字少思深,平易感人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2 《南乡子》 (清:纳兰性德)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解释: (1)淬(cuì):浸染,此处犹言“血染”吴钩:兵器,形似于刀,古时吴地以善于铸造这种锋利的兵器闻名,诗词中常以“吴钩”泛指锐利的兵器,犹言“宝刀”、“宝剑”; (2)龙战地:比喻群雄逐鹿天下的战场; (3)废丘:废弃的坟丘 赏析: 此为边塞词上片写景,由荒凉凄冷的塞外之景联想到当年此处正是群雄逐鹿、硝烟弥漫的战场,那时的.“龙战地”曾是何等喧嚣、何等豪迈歇拍又跌入“塞草霜风”的荒凉现实下片抒情,转入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慨过片“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两句,道出词人真实内心:青丝会被时间染成白发,英雄壮志会被岁月磨灭,当年横戈跃马、气冲斗牛的豪情最后只能变成英雄末路的老迈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大好的年华、短暂的人生,不能在追名逐利中虚度拜相封侯,那都不过是表面的辉煌君不见,多少功业彪炳一时的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也只是一座座废弃的坟丘。
如果说少年时期性德亦曾有过横戈跃马、建功立业的壮志,那么侍卫生涯的身不由己让性德渐生厌倦,年华老大,昔年壮志却无一实现,从雄心勃勃的少年壮志,到升任侍卫、丧失自由后的怀疑与茫然,官场的历练并没有让性德变得世故圆滑,反而让他更清醒地意识到:用牺牲自我的个性作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仕途显达,对于他的人生追求而言是多么的虚幻性德曾对朋友如此感叹:“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此言大是《与严绳孙书》)可为此词作注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3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 宋朝:苏轼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古诗简介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是一首集句词,其体式源于集句诗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的词作,既有他为人熟知的豁达开朗、处之泰然的一面,亦有痛苦、挣扎的灰暗一面全词取唐人诗句不仅均符合词人当下的境遇、身世、心态,而且信手拈来,仿若己出,经过他贯注心血的再创造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翻译/译文 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身体逐渐变老又有几回能再逢见春楚城繁花什锦心里却伤愁远方离别,非常感伤,更何况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在望乡台断断续续的吟诵,纵使与故土远隔万里,却仍然归心似箭此时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辗转徘徊,反思内心相思之苦,心如寒灰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解释 ①怅望送春怀:截取唐人杜牧《惜春》:“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渲染对酒伤春的情话 ②渐老逢春能几回:此句取杜甫《漫兴九首》第四首:“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为杜甫流落成都时所作之绝旬 ③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稍稍改动了许浑《竹林寺别友人》一诗:“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④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选自刘禹锡的《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五首之三:“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⑤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一诗:“西北朝天路,登临思上才。
城闲烟草遍,村暗雨云回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⑥万里归心独上来:来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旧》诗:“月沈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河畔雪飞扬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泷分桂岭鱼难过,瘴近衡峰雁却回乡信渐稀人渐老,只应频看一枝梅 ⑦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譬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尾联:“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⑧一寸相思一寸灰:结尾之笔取自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之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这首词便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赏析/鉴赏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繁叶盛的春日虽好,然而它终会远去,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心里涌起的伤春之情比酒更浓郁,千回百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由春日的归去不由联想到自己年华的流逝渐老”,谓逐渐衰老,语调悲哀沧桑逢春”,忽一喜,词情上扬能几回”,情绪再次跌落,由扬而抑,更显悲怆,人已衰老,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几个春天一句之中一咏三叹,笔法缠绵而苍老,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哀伤心情的写照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所处之时节恰是盛春,繁花似锦,故日“花满”楚城,正是贬谪之地--黄州词人流离飘零于此,远离故乡和亲人,怎能不满怀愁绪深如海在万红飘香的季节里,词人不仅没有感受到春的蓬勃和喜悦,反而备觉凄凉难耐,完全是基于受打击、遭放逐的现实原因此深层次的意蕴悄然表露,使其伤春之情更加意味深远伤怀”二字极有分量,淋漓尽致地概括了词人伤春意愁离别的种种凄苦之情且这二字为自述,它将所集唐人诗句熔铸为一体,表现出古为今用的绝妙之处伤别之人本已悲哀不堪,哪里还禁得住送行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何况”两字,尽显不胜悲情之态词人在上片结尾处用此句,其沉痛心情不言而喻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下片词人着重抒写自己思念故土之情这里虽然只取原诗下旬,实际上句诗意亦隐含其中词人即使四处飘零宦游,却终不曾忘却西蜀--他的家乡,更何况愈往南走离故土愈遥远。
登高饮酒之际,岂能不倍加思念家乡一个“断”字形象地描绘了其望乡情切的心态词人纵使与故土远隔万里,却仍然归心似箭,同宴的伙伴们谁能领会这份情怀独”字突出了词人孤身漂流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感 “景物登临习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原诗两句之中三次用到了“闲”字,苏轼取其诗意,化为己用,意蕴颇深只因此时了无官职,一身轻闲,悠然从容中登台眺望,才能将这春日的美景尽收眼底苏轼表面上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实际深深流露了遭受贬逐,无法作为,一事不成的巨大痛苦正因为如此,词人才会在此地久久徘徊,不愿离去,其实是那无论无何都挥之不去的烦忧在心头盘旋,时时折磨着他结句为全词点睛之笔功业不可建故土无法还两种相思,一种愁绪,纠结在一起,令词人辗转反侧,心如寒灰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反观内心的心灵活动过程由外向转而内向,是此词特色之一而此词则证明,东坡词横放杰出风格之外,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更多的向内用力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4 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清代高鹗 甘露洒瑶池,洗出新妆换旧姿今日方教花并蒂,迟迟,终是莲台大士慈 明月照相思,也得姮娥念我痴同到花前携手拜,孜孜,谢了杨枝谢桂枝 解释 甘露:古人认为国君德至大,和气盛,则甘露降瑶池:古代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阙中的地方这里似指宫廷 迟迟:久远 莲台:佛语,莲华之台座大士:菩萨之通称 孜孜:殷勤恭谨貌 杨枝:佛徒净齿之具桂枝:唐以来传说月中有桂,登科为月中折桂枝本词语意双关:因佛门助他与故人畹君相会,故谢杨枝;又庆幸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