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人教必修2(2)

tang****xu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2.51KB
约5页
文档ID:13075527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人教必修2(2)_第1页
1/5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2.斯大林执政时期(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斯大林模式”3)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3.二战后(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2)措施: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对原有体制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3.特征: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4.影响: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效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苏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所经历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现代农业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从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典例分析 (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年份钢(万吨)煤炭(万吨)棉织物(亿平方米)谷物(万吨)1928年425.13 55118.217 3301940年1 831.716 592.327.159 564增幅(%)330.08367.2549.0930.48——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

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陆南泉等《苏联真相》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解题思路] 第(1)问“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么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第(2)问第一小问方针,从材料二表格的数据和材料三“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三“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

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得出使苏联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粉碎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第(3)问第一小问因素,提取材料四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首先要重视工业化,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国民经济的比例要协调发展[答卷实录][实录点评]1.回答问题条理清晰,书写认真,关键词突出如第(1)问2.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如第(2)问3.材料提取不够全面,没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如第(3)问第一小问4.谈认识不够全面,要综合材料和问题全面分析,如第(3)问第二小问[规范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1.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3.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