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摄影与摄像 主编:詹青龙 袁东斌 刘光勇 第三章 数字画面的景别和角度 3.1 景别 景别是指画面中主体的范围和视觉距离的变化根据 视觉距离变化的远近和景物范围的大小,将景别分为远景 、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景别的划分没有很严格的要 求,一般来说,拍摄人物时,景别的划分是:表现人物全 身的景别为全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为中景,拍摄人 物腰部以上为近景,拍摄人物胸部以上或身体的某一细节 为特写 景别的划分(《果果》徐梦节摄) u3.1.1 远景 远景多用于描绘某种特定气氛或交代环境概貌特征,主 要以它所独有的宽广、辽阔的场面,展示出雄伟、壮观的 气势和宏大规模来感染读者远景画面的构成特点是:以 环境为主,以景物、场面为主要对象,可以没有人物,有 人物也只占很小的位置 《灵通阁》(袁东斌摄) 拍摄远景作品时要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善于调动一切手段 表现空间深度,如选用广角镜头;适当安排前景,选择延伸到画面深 处的线条;采用侧光或是逆光以充分显示空气透视效果等此外,还 要注意利用大自然中的线条表现,包括江湖河道的走向、田野地形图 案、山岳起伏形状、乡间崎岖小径等,利用天空的云层彩霞的变化与 地面的明暗色块相映成趣,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
这些都是使远景画 面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晚归》(霍松摄) u3.1.2全景 全景以某一主体事物的整体形象为构成画面的依据它的表现范 围包括对象的全貌——人的全身、物的整体和周围一定的环境全景 画面的构成特点是:在全景中有了明显的主体,它是画面所表现的内 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全景画面的作用有:表现一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 ; 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能通过人物的动作来提示内心的情感 和心理状态;能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 《时代广场胜利之吻》([美]艾尔弗雷德·艾森施塔特摄) 1945年8月15日,日 本无条件投降纽约 时代广场上,一名年 轻水手揽起身旁一名 素不相识、穿白色制 服的护士,大胆亲吻 闪光灯瞬间亮起, 近处的一名摄影师将 这一画面定格,家喻 户晓的照片“胜利之 吻”就此诞生 u拍摄全景画面应注意: 1.主体事物的轮廓要完整流畅,避免“全景不全”; 2.调动各种方法突出主体如选择适当的前景加强空间深度感,选 择色调不同的背景突出主体,把主体放在画面的突出位置——占有较 大的面积或置于视觉中心等 3.如拍摄画面以人物为主,通常要表现人的全身,表现人物动作、姿 势、体态的全貌; 4.画面要确保被摄主体外形轮廓完整,但一般不宜顶天立地,要在主 体周围保留适当的空间。
《跃》(袁东斌摄) u3.1.3中景 中景所包含的景物范围较小,对人来说,包括了人物 膝盖以上的部分,如图3-6所示对物来说是表现富有特征 的结构和部位一般在距离被摄体较近位置表现主体的主 要部分,主体形象较大,环境范围较小 《嗨!》(徐梦节摄) 中景画面的特点是,中景中主体(人或物)的形态特征占据了画 面的主要部分,环境部分降为次要地位中景画面有利于表现人物的 动作、姿态、手势,可以用来表现人际交往或生产活动中的主要情节 ,交代人物间的感情交流,生产中的动态人物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 表现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筋疲力尽》是尤金·史密 斯拍摄摄影专题《乡村医生》 中最为经典的一副照片,作 品运用中景,生动描绘了杰 瑞亚尼医生刚完成一台全 身心投入手术后的疲态 《筋疲力尽》([美] 尤金·史密斯摄) u3.1.4近景 近景以人的表情和物的质地为表现对象它概括的部分,对人来 说是人腰部以上部分,其中面部应占有相当的面积,眼睛成为画面的 重点;对物来说,应着力于表现物的重要部分的细节特征,并突出其 质感,正所谓“近取其质”近景在人物肖像摄影中运用得最为广泛 ,它适宜细腻地描绘人物面部特征和内心世界,因此有“近取其神” 之说 《韵》 (刘思雅摄) u拍摄中景画面应该注意: u1.注意保证近景画面的细部质量; u2.尽量使背景简洁、色调统一; u3.拍摄人物近景,一定要处理好人的眼神光和手势。
《撤退》([美] 大卫.道格拉斯·邓肯摄) 左图拍摄的是在朝鲜战 争中撤退的美国海军士兵摄影 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1950年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 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 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 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 朝鲜北部,却意想不到地受到中 国援朝军队的回击史密斯将军 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 撤退?他妈的!我们打错了方向 !” 作者在构图时,合理的 运用了中景,细腻了描绘了这位 海军士兵的面部特征,刻画了其 内心的迷惑和失落 u3.1.5特写 只摄取被摄体的某些局部和细节,或以整个画面去表现某种小的 物件,这类构图称之为特写特写主要用来表现细节,通过细节透视 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它可以把被摄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使主体 形象鲜明突出,容易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特殊的艺术 感染力因此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味的,它们作用于读者的心灵 ,而不是读者的眼睛 《奥马伊拉的痛苦》([法] 富兰克福尼尔摄)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爆发,引发泥石流顺坡而下,造成了毁 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 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 福尼尔无能为力。
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 谈这张特写照片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的坚强与勇敢 u 当拍摄对象为人时,我们在运用特写镜头的时候可以把 重点指向最能揭示内心活动的部分:眼睛和手正如我们 常说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手是人的第二张脸” 《关公巡城》(李琳摄) 《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 3.2方位 u3.2.1正面拍摄 相机镜头对着被摄体的正面位置即正面拍摄,正面拍摄能真实地 反映对象的主要外部特征和正面全貌,展示被摄对象的对称结构 从正面角度拍摄建筑,有利于表现其对称的美感和雄伟壮观的气 势因此,我们常用正面角度来表现国家机关宗教建筑等,用以突出 其雄伟、庄重、严肃和稳定的感觉 《兴化·拱极台》(徐梦节摄) u从正面角度拍摄人物,以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被摄人物 占据画面的中心部位,面对着观众,似乎可以通过眼神、 表情和姿态与观众产生交流,具有吸引力和亲切感 《爱因思坦》([美]斯曼摄) 斯曼拍摄的《爱因斯坦》,采 用正面角度拍摄 画面中可以 看到爱因斯坦双眼之中有闪烁 的泪光,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 论公式,但它被后来的科学家 运用发明了原子弹,爱因斯坦 深深为此而遗憾,这幅画面充 分表现了爱因斯坦悲天悯人的 情怀。
对于这副画面爱因斯坦 有一句评价,“我对所有拍摄 我的照片都不喜欢,但是我对 这张照片的不喜欢程度要小一 点” 正面拍摄也存在一些缺点:(1)被摄体在画面上只有高度、宽度 而没有深度,所以影响了对象立体感、纵深感的表现;(2)由于画面 过于对称,缺少变化,而容易给人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3)拍摄 人物或动物时,前后肢体会重迭,掩盖了形体的特征和被摄对象的动 作,因而不利于表现活泼气氛、运动姿态因此,拍摄者必须通过画 面造型改变它在视觉上的平淡效果,比如利用深色前景增强画面的纵 深感;利用侧光增强被摄体的立体感;利用人物的动作、装饰等来打 破“对称”的感觉等 《丽娃春光》(袁东斌摄) u3.2.2背面拍摄 相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方,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部进行拍 摄,即产生背面构图效果这个角度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却具有很强 的传情写意功能背面拍摄通过着力刻画人物背影的姿态轮廓和动作 姿态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使画面显得含蓄,这个方位观众虽不能 看到被摄者的脸部表情,却容易激发欣赏者的兴趣和想象力同时背 面拍摄还能让观众将被摄者与背景融为一体,从背景氛围猜测被摄者 的表情与所思所想 《爸爸和我》(袁东斌摄) u 从背面拍摄事物,主体背面一定要有特点,如人物后 背的装饰品,衣着的特殊图案和花纹,以及能表现人物性 格的体态动作等。
如果人物的背面毫无特点,又缺少环境 烘托,就不宜从背面拍摄 《朋友》(徐梦节摄) u3.2.3正侧面拍摄 照相机/摄像机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正面成九十度,就构成了侧 面构图效果侧面构图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被摄对象的侧面特征和外形 轮廓,能够使人物的姿势和动作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因而特别有利 于表现运动物体的形态轮廓,突出主体的速度感 在人像拍摄中,运用侧面构图可以塑造被摄对象的侧面轮廓形状 侧面轮廓清晰、线条优美的人物,采用侧面拍摄,可以将其最美的 部分充分展现出来而对于少部分面部形象不够端正或脸部存在某些 缺陷的人物,采用侧面拍摄,则可以达到扬长避短,美化人物的作用 《麦当娜》,挺拔 的鼻梁,丰满的嘴 唇,微翘的下巴, 构成了轮廓清晰、 线条优美的完美侧 面,摄影师抓住了 被摄对象最美的角 度,用一张正侧面 构图照片将性感演 绎得如此完美! 《麦当娜》([美]赫布·里茨摄) 《天壶》(袁东斌摄) 用正侧方向拍摄建 筑、自然景物等时,能 很好地将物体的形态轮 廓表现出来,但它只表 现被摄物的一个平面, 各种透视关系不明显, 立体感不强,与正面拍 摄相同,它也不利于表 现深度空间因此,在 用正侧方向构图表现物 体或人物时都要从实际 出发,做到“因材施拍” ,如左图所示,正侧方 向拍摄有利于表现雕塑 的形态轮廓线。
u3.2.4斜侧面拍摄 也称斜侧角度,是介于正面和侧面之间的任一点,对 着被摄物的斜侧面拍摄斜侧方向拍摄建筑物、桥梁、道 路,能使被摄主体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上变成斜线,产生明 显的形体透视变化,能扩大画面的纵深空间,有利于表现 主体的立体感和环境的纵深感, 《青岛一大怪:屋子红瓦盖》(袁东斌摄) 斜侧方向拍摄人物,兼有正面拍摄与侧面拍摄的特征 与优点,既能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心理活动,又能刻画 人物的轮廓形态以及交流时的表情和动作手势在拍摄时 ,由于被摄者有时并不需要直视镜头,就会显得较为放松 、自然,画面效果也就变得亲切活泼了因此,斜侧面方 向在人像拍摄中是用得最多的 《憧憬》(徐梦节摄) 3.3 拍摄高度 u3.3.1平摄角度 平摄角度指的是拍摄点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平摄角度 所构成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平常观察生活的视觉习惯,被摄对象不 会因为产生透视效果而变形,显得自然、真实和亲切,因而在画面拍 摄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在人像拍摄中采用平摄角度,可以使人物的五官得到较好的表现, 容易与观众之间产生情感交流,给人平易亲近的感觉因此,在拍写 真照、证件照、留念照等,都会大量运用平摄角度。
《奥黛丽赫本》([美]塞西尔·比顿摄) 平面角度拍摄的缺点是:往往把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景物相对地 压缩在一起,容易使主体重叠,也不利于空间感的表现因此,平摄 角度拍摄要注意选择、简化背景通过运用景深或镜头的透视等造型 手段营造画面的空间感用平摄角度拍摄风景照时,还应注意避免地 平线平分画面 《浦东新貌》(袁东斌摄) u3.3.2仰摄角度 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 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 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仰摄角度 这个角度拍摄的物体透视感和高 度感会得到明显的增强,有助于 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有 助于强化跳跃动体向上的趋势, 有利于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 面貌,以及表现拍摄者对人物的 仰幕之情 《忠魂千古》(袁东斌摄) 在风光型画面中,仰摄角度会使天空占较大面积, 画面显得十分空灵,具有抒情写意的风格,并且在简洁 背景的衬托下,主体轮廓清晰,十分突出,而大片的天 空和云彩令人心旷神怡,能给观众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轮》(陈旦立摄) u3.3.3俯摄角度 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以俯视角度来拍摄处于较低位置的物 体,这种角度称为俯摄角度在俯摄角度拍摄的画面中,地平线 上画面的上部或上部之外,视野更加辽阔宽广,远景近物尽收眼 底,有“一览众山小”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