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 篇1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介绍 虞世南(公元558~638),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二、解释 1、饮:饮用,喝 2、籍:jiè凭借 3、绥: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4、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5、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三、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四、诗歌赏析 1、《蝉》选自,字,地区作家 参考答案:全唐诗虞世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 2、你能说出几个含蝉的成语? 参考答案:噤若寒蝉金蝉脱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寒蝉凄切蛙鸣蝉噪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蝉联往复蝉腹龟肠蝉蜕龙变 3、这是一首咏物诗,从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参考答案:形状、习性、声音 4、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 5、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6、虞世南《蝉》一诗中,诗人借蝉抒怀,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的句子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7、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8、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9、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力,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10、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 11、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13、积累:含蝉的古诗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唐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14、赏析“垂緌饮清露” 参考答案: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15、赏析“流响出疏桐” 参考答案: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蝉》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名言导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法布尔 二、介绍 法布尔,法国人,生于1823年,死于1915年,活到92岁,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打短工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有人以为他发疯了他读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法布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三、文本探究 1、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课文用小标题分为两大部分《蝉的地穴》第1段是文章的开头,交待有一个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的环境,这样就自然地转入对蝉的生长过程的说明《蝉的卵》最后一段用“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对蝉的一生进行总的概括,表达了赞颂的感情 可以启发学生研究开头一段的写法照原文,第一句跟后面一句接得不很顺,最后一句跟第2段开头衔接也不够紧密自然能不能改得文理更加顺畅一些呢? 可以试作这样的改动:“每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可是我却因而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2、讨论课文的结构提纲洞口(2—3) 地穴出口建穴(4)幼虫 伺机出穴(5—6) 蝉的地穴出穴(7) 出穴成长蜕皮(8—9) 成长 飞离树枝(10) 蝉 产卵(12—13) 成虫产卵卵 天地破坏(14—17) 蝉的卵卵化(18—20) 幼虫入地落地(21—23)幼虫 挖穴隐藏(24) 通过讨论课文结构,使学生明确两点: (1)文章两大部分,“似乎颠倒了蝉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到成虫这样一个生长过程”,但从表中看出,实际上还是按照生长过程来写的,开头写地下生活,结尾写隐入地下,前后照应结构非常严密。
从幼虫的地下生活写起,同文章的立意有关,这样写可以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2)在具体内容的说明中,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3、据此,还可以画一个蝉的.生长过程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4、列一张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活动情况表,然后复述: 成虫产卵后死亡 四、写作特点 《蝉》这篇课文,没有引用什么材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艺性说明文 2、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写得生动的很多,如第8~10段,写蝉出洞有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尤其是第10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又如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3、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准确的语句 让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2)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4)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5)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6)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要使学生明白,准确性是贯串于全文的,这6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五、体会观察方法 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准确,关键在观察细致周到,说说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明观察的认真细致 例1,第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非常具体,一边(蝉)是一无所知,一边(蚋)是紧追不舍,使读者也知道得清清楚楚文中也表明这是他经过多次观察才弄清楚的 例2,第18~20段,写刚孵出的幼虫是什么样子,幼虫落地之前悬挂在树枝上又是怎么个样子,有哪些活动,写得活灵活现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而生动呢?因为不仅用眼睛,而且还借助放大镜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例3,第8~11段,写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