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重症医学科简介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38KB
约25页
文档ID:287007230
(最新)重症医学科简介_第1页
1/25

重症医学科简介第一篇:重症医学科简介 重症医学科简介 重症医学科(ICU)是我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集中收治全院各科各类危重病人,即通过严密的观察、及时的有效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恢复健康常常创造一些医疗奇迹,被人们称为“创造奇迹的圣地” 我院的ICU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室,位于医院的外科楼(3号楼)九层西侧,总面积约800平方米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甘于奉献、工作严谨的专职医护团队,全科现有医生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医师8人;护士16人,其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5人,护士10人ICU实行封闭式管理,不设陪护,拥有独立的护理单元,可对病人的医疗、生活进行精心的护理 病区环境优雅、整洁,设中心监护站,周围设有11张监护病床,呈开放式设置,利于观察病情变化监护大厅装备中央空调、中央供氧、中央负压系统,及层流空气净化系统、紫外线循环系统,体现了现代ICU的特点并配备多参数中央监护仪、谊安VT5250多功能高档呼吸机、罗氏Cobas b123血气分析仪、心电除颤起搏仪、心电图机、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营养泵、亚低温治疗仪、电动排痰仪、简易呼吸器、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等所需的各种急救器材,为抢救危重病人提供重要保障。

ICU病人收治范围,包括:(1)严重创伤、大型手术后 及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的支持者;(2)需要心肺脑复苏者;(3)某个脏器(心、肺、脑、肝、肾)功能衰竭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病人;(4)急性心肌梗塞;(5)重症休克、脓毒血症及中毒病人;(6)其他经短期强化治疗可望恢复的各系统、器官功能减退的急性衰竭病人等 我们ICU全体医护人员,将运用重症医学先进诊疗技术手段,帮助病人重建新的生命平衡之机;为后续专科治疗赢得时机,我们将与临床各科室一道通力合作,共创医院发展;以“诚实、勤勉、细致、人道”的工作作风,与全院同仁一起携手撑起生命之重托,让爱与使命温暖随行! 第二篇:重症医学科简介 重症医学科简介 我院在省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院领导班子的精心规划下,从2022年底ICU的筹建工作就开始进行,从基础的建设到病房装修,再到先进设备投入和ICU医护人员的培养,都做了系统的论证与规划于2022年5月8日,已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开科短短半年内曾抢救多名急危重症患者,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重症肺炎、各种休克、脑出血、大面积心肌梗塞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患者 我科是按现代化医院要求,严格遵循最新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建立而成,布局合理、规范,与相关紧密科室临近,便于转运及检查。

根据与医院整体床位比,设有床位7张,1间为隔离病房,为临床科室急危重病人的监护、抢救与治疗提供良好的救治基地另外,科室还配备多功能电子病床、多功能吊塔;费森CRRT机1台、多功能有创呼吸机、可转运便携式呼吸机各3台、输液泵10台、微量泵28台、机械排痰机4台、气压治疗仪1台、除颤仪1台等多种精密医疗抢救设备,大大满足临床使用需求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轮转主治医生1名、住院医生2名、护师4名、护士7名,根据实际开展床位数,后期逐步再增加医患、护患比 科主任(吕莹康):029-81004171 81004274 医办室联系:029-81004214 护办室联系:029-81004161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

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3.6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associated-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3.7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3.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h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3.9 医院感染暴发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utbreak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4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central line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对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5 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1 ICU应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 m2,床间距应大于1 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 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 5.6 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 5.7 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6 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医务人员,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5 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 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6.4.2 探视者进人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 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 7 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 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a) 应制定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b) 应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分析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据此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c) 对疑有某种微生物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时,宜做菌种的同源性鉴定,以确定是否暴发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7.5 应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医院感染发病趋势、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7.6 宜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监测 8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1 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