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学》绪论 课件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43MB
约65页
文档ID:606551248
《教育学》绪论 课件_第1页
1/65

现,代,,,教育学,绪 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返 回,退 出,现 代 教 育 学,现 代 教 育 学,绪 论,,绪 论,,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此相适应,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绪 论,,教育学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人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教育理论研究并未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17,世纪开始,随着师范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对教育理论的进步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第四节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绪 论,1,.,,教育学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返 回,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 展,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可以供养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务;并且国家和阶级出现后,也有一大批社会公务人员和官吏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

于是,,学校便应运而生返 回,,教育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外在表现和表面特征虽然这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但是,它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作是,“,教育问题,”,时,才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返 回,,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探求教育规律,离不开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规律和反映教育规律要求的教育理论,不是教育经验的汇编;教育的实践经验乃是发展教育学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活动、实际的经验,教育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据古籍文献记载,古代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时代就已经出现学校教育在河南安阳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多处出现「学」字,就是当时进行教育活动的证明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已形成制度随后历经春秋战国五百年动荡,官学,瓦解,私学兴起,出现了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第二节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1,.,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2,.,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史,1,.,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在西方,教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式的教育作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方式,对欧美教育的影响很大。

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化教育出现了繁荣景象,拉斐尔,·,圣齐奥,(1483-1520) 《,雅典学派,》,,1,,.,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返 回,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返 回,,【,产婆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在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宣称,他虽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像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一样产婆术”因此得名,《,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74,页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理论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

他的,《,雄辩术原理,》,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1,,.,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雄辩术原理,》,和昆体良,,1,,.,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返 回,《,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在谈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历史地位时,斯佩曼曾在该书的扉页中写道:,,“,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部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作个基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

1,,.,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此后,在西方又陆续出现了众多教育家和许多伟大的,教育著作,这些教育专著的出现,进一步把教育科学引向独立并趋于成熟1,,.,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返 回,《,教育漫话,》,洛克 英国教育家,,《,爱弥尔,》,卢梭 法国教育家,,《,论人的理解能力和教育,》,爱尔维修,法国教育家,,《,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罗齐 瑞士教育家,,《,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德国教育家,,《,人的教育,》,福禄倍尔 德国教育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斯多惠 德国教育家,,《,教育论,》,斯宾塞 英国教育家,,《,人是教育的对象,》,乌申斯基 俄国教育家,,《,劝学篇,》,福泽谕吉的 日本教育家,,《,教育诗,》,马卡连柯 前 苏联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美国教育家,西方近现代著名的教育著作,1,,.,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赫尔巴特于,1806,年撰写的,《,普通教育学,》,以及,1835,年出版的,《,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1,,.,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历史发展,1,,.,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在西方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可以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但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始于英国哲学家培根;而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则最早始于康德1776,年康德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开始讲授教育学2,.,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虽然关于中国新式教育的教育学,在,20,世纪初才出现;但是,中国历史上丰富的教育思想,作为人们认识教育现象的产物与教育史实在理论层面上的反映,却构成了我国现代教育学的主要来源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子,等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出现,使我国教育思想发展进入系统化、理论化时期教育学的历史发展,,2,.,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史,返 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知之” 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孔子(公元前,55l,年~前,479,年),返 回,,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返 回,,关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上,孔子的论述颇多: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由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返 回,,,通过与冉由的谈话,孔子从正面阐发了如何在正常的情况下富国教民的问题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庶、富、教这三者中,教育最重要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社会教化,才能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子贡问政时,孔子从正反两方面,回答了如何在特殊情况下保国教民的问题孔子认为治国治民的三要素为:“足食”、“足兵”、“民信”但当发生特殊情况,三者不能同时保全,则要先“去兵”;二者不能保全时,则“去食”孔子告诫为政者,无论发生多么严重的情况,取信于民是万万不能忘记的在孔子看来,为政之关键在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的主要途径则是依靠良好的教育返 回,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墨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中都把教育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普遍的社会教化,一种是学校教育墨子从“兼爱”思想出发,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 ;而要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民生幸福的“兼爱”社会,必须靠普遍的社会教化和专门的学校教育。

墨家学派以教义传道为已任,也正是旨在建功立业通过教育,使天下的人们都懂得正义,从而自觉地献身于正义的事业,最终达到“大同”的理想社会返 回,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名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弟子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经由曾参传至子思,子思授徒讲学 ,其门人再传至孟轲后人将子思、孟轲并称为思孟学派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思孟学派是影响最大的派别由于孟 轲得孔子思想之嫡传,思孟学派又是儒学八派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对孔学贡献最大,故孟子 被尊称为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生卒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返 回,关于人性本质问题,孟子提出人性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二是指人的善性是天生的,“,良知,”,、,“,良能,”,,是人性所固有,而不是外在影响或教育的结 果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认为普天下的人皆有良知、良能,“圣人,与我同类”;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由于“圣人先得我心所同然耳”意思是说圣人只不过是先把人人都具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借此,孟子得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结论,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和一切政治活动中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孔子创办私学图,,,《,学记,》,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教育学的历史发展,,2,.,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吕叔湘手书,《,礼记,·,学记,》,,,《,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00,字左右,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 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2,.,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春秋战国之后,有许多教育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韩愈的教师论名著,《,师说,》,,,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主张,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等都是中国优秀的教育学遗产。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2,.,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史,返 回,董仲舒 (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董仲舒,汉景帝时任博士在,《,对武帝策,》,中,建议“兴太学,置五经博士”,为汉武帝所采纳从此,确定了独尊儒学的地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学说,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返 回,董仲舒在,《,对武帝策,》,中提出的文教政策基本上被汉武帝所采纳,对汉代及汉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的,文教政策理论基础是,“,天道任德教而不用刑罚”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他提出,“,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的主张:,,“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由此不难看出,董仲舒的文教政策是从治国安民的政治高度提出来的,是为满足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而孕育产生的返 回,,董仲舒总结,多年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从切身体会出发,强调做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精通教学艺术,尤其应该重视教学的实际效应,以充分发挥教育的“圣化”之功他在,《,春秋繁露,·,玉杯,》,中对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提出了全面要求:“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返 回,董仲舒所说的“圣化”之功,就是现代教育学所强调的教学艺术其中包含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理论修养和教育能力修养,是对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修养的综合要求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是要求教师必须德才兼备,为人师表,以身教胜言教,具有人格感化的魅力;“齐时早晚”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施教,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因势利导,适时早教;“任多少,适疾徐”是要求教学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造而勿趋”、“稽而勿苦”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相结合;“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的意思是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

董仲舒在教学过程中不孤立地阐述某一教学原则,而是注重多个教学原则的综合运用,注重教学的综合效应,注重教师对多个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运用这是符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的返 回,,朱熹是,南宋最博学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学者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世称朱子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从事教学约,40,年31,岁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西铭解,》,、,《,太极图说解,》,、,《,诗集传,》,、,《,楚辞集注,》,和后人编纂的,《,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朱熹,(,1130,年~,1200,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这些教育思想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体系,其中大量的论述都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人生态度、治学方法等交织在一起,真正教育学意义上的独立命题和范畴还不多,致使我国古代始终未能形成独立的教育科学教育学的历史发展,,2,.,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史,,,19,世纪末,中国人自己开始直接从国外引进西方教育理论。

1901,年,罗振玉发起、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连续刊载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这是中国目前可考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从此,各种教育学科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纷呈于世教育学的历史发展,,2,.,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史,返 回,罗振玉,王国维,,《,教育世界,》,杂志每月二期,上下旬出版自,1901,年5月 到,1908,年1月 ,共,166,期,,从未间断其宗旨有三:,,1.诸家精理微言以供研究;2.各国良法宏观以资则效;3.史人嘉言懿行以示激劝该杂志还明确表示,拒绝“浅薄之政论”、“一家之私言”以及“一切无关教育者”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科学体系,基础理论学科,主要分支学科,实践与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幼儿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师范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实验学,,教育技术学,,教学论,,课程论,,学科教育学,,德育学,,体育原理,,美育原理,,……,教育政治学,,教育政策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史,,教育法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卫生学,,教育人类学,,教育人口学,,教育文献学,,教育生态学,,教育工程学,,教育环境学,,教育未来学,,……,第三节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教育学的学科性质,2,.,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思考下列问题,:,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因为没有理论就不能称其为科学,而理论若不能用于指导实践,不去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1.,,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还是自然科学范畴?,思考下列问题,:,,1.,,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尽管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时也会运用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但教育科学在本质上有别于自然科学,不能完全采用实证的方法,不能用自然科学常用的定理、法则的形式表达其研究成果,也不能像自然科学对技术问题那样对教育实践直接地发生作用1.,,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学科特点,,2,.,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国后,深受,凯洛夫,《,教育学,》,体系的影响,我国教育学一般分为:教育学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大部分教育学的学科特点,返 回,,伊,·,安,·,凯洛夫,(,1893,-,1978,),原苏联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1893,年凯洛夫出生于俄罗斯联邦梁赞州一个教师家庭,;,,1937,年主要从事农业教育工作,先后任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主任;,1942,-,1950,年,担任,《,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主编;,1946,-,1966,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长;,1949,-,1956,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1966,年,8,月,任原苏联教育科学院第一届院长。

凯洛夫,1935,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43,年起成为俄罗斯联帮教育科学院院士,,1978,年病逝,终年,85,岁现今《教育学》渐次形成了主要包括绪论、教育的本质、教育规律、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德育工作、学校管理、教育研究方法以及课外教育,活动,等新的研究模式教育学的学科特点,,2,.,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一般理论阐述和学校教育教学的若干规范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教育学的学科特点,,2,.,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第四节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2,.,比较分析法,3,.,多学科研究法,4,.,其他研究法,1,.,历史研究法,,所谓历史研究方法,就是从教育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进行教育研究,通过记述教育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来探索教育活动和教育问题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史与教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教育学汲取了历史的理论精华,又汲取了当代研究的新成果而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水平时,它反过来又会成为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指导。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育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揭示教育本质与探求教育规律的方法它可以采取横向的比较,也可以采取纵向的比较2,.,比较分析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研究应当始终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无论是在教育科学实验的进程中,还是在教育理论研究的探索中,比较分析法都是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2,.,比较分析法,,教育学研究不仅是从事教育学研究者的责任,还需要从事其它专业的人士积极参与,甚至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涉足尤其是鉴于教育问题乃是一个由众多因素复杂结合的有机整体,就更需要广泛吸取各门学科的具体方法,需要从多学科专家所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中找到“利刃”3,.,多学科研究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当然,我们并不指望能有一种揭示一切的研究方法,但“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多学科研究法,,除上述研究方法外,观察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社会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也是常用的研究方法4,.,其他研究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