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推动庐山历史进程的四个人(可编辑)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1.06KB
约38页
文档ID:298877770
推动庐山历史进程的四个人(可编辑)_第1页
1/38

推动庐山历史进程的四个人第一篇:推动庐山历史进程的四个人 推动庐山历史进程的四个人 庐山拥有第四纪冰川所形成的丰富的地貌类型,以及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的独特地理位置,天生注定就是一座风景名山,其历史记载可以追述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 但是庐山并未如黄山一般始终延续它风景名山的历史,而是演变为一座人文圣山在庐山华丽转身的历史进程中,有四位著名人物成为了历史推手 慧远,山西代县人,公元381年首次登临庐山他在庐山东林寺,聚集徒众,探讨佛教经典,创立了净土宗,确立了庐山在中国佛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他把佛学同儒学与道家学说融合、渗透使佛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促进了庐山儒、释(佛)、道各派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使庐山这座风景之山成为了历史悠久的宗教名山、文化名山和教育名山庐山众多的佛寺、道观、书院遗存以及数以千计的诗词歌赋是最好的证明 李德立,英国肯特郡人,汉语学者、教士、商人和社会活动家,1886年首次登临庐山1895年,他以避暑居住为名,向清政府承租庐山牯牛岭东谷4500亩土地,开辟了牯岭英国租借地在牯岭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李德立成功地引入了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和国家公园学说,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从1895年到1935年,牯岭租借地共建西式别墅八百余幢,同时开辟了从牯岭到九江的公路,租借地内部也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路网,并开辟了从牯岭通往庐山各风景点的游览路线,使牯岭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避暑胜地,并具备了国家公园的雏形 蒋介石,浙江奉化人,1926年首次登上庐山从1932年到1937年,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和党政人员培训班,为其“剿共”政策服务,同时修建了“三大建筑”——庐山图书馆、庐山传习学社和庐山大礼堂,并计划修筑永久性办公场所庐山实际上成为了国民政府在南京之外的“夏都”1936年,国民政府收回了牯岭英国租借地的主权,并开始制定建设庐山国家公园的计划蒋介石的情有独钟,使庐山成为了一座政治名山,并向国家公园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1959年首次登临庐山从1959年到1970年,他在庐山先后主持召开了三次“庐山会议”——1959年的中共中央8届8中全会、1960年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9届2中全会,并于1960年兴建了“芦林一号”别墅供其会议期间下榻由于毛泽东的推动以及三次“庐山会议”的巨大影响力,庐山成为了一座会议名山,并最终辟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第二篇:历史进程使我们坚定 四个自信 历史进程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 原创2022-09-26武力理论周刊再过几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的“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样看待我们走过的路?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回答,以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此路不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失败 甲午战争的中国惨败,宣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和政策的破产,日本成功的经验证明了中国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学习西方,还需要从制度上学习西方随后掀起的戊戌变法及其失败,则反映出封建顽固势力仍然把持着政权和不愿意全面彻底学习西方的制度但是在相继出现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的双重危机压力下,清政府在1903年以后也不得不推行实质上是瓦解封建政权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在戊戌变法失败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虽然在资产阶级中对改变现有政治体制上始终存在着“革命”与“改良”的争论,但无论在政治上主张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应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却是一致的 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被推翻,中国名义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这个政权却把持在带有封建性质的军阀手中,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曹锟贿选以及不断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黑暗到了极点;而巴黎和会成为分赃会议则进一步暴露出帝国主义的丑恶面目。

这些都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比资本主义更好的制度在这个背景下,俄国的“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也最终促成孙中山“以俄为师”和国共合作 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中国时期,也正是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重新瓜分世界的时代就南京国民党政府来说,其目的还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这种目标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挤压:一是来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等旧势力的挤压,他们反对真正意义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二是来自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数众多的工农的挤压,他们因贫困、甚至没有活路而对现政权严重不满,要求进行激烈的改革,如迅速实行“耕者有其田”;三是来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欧美绥靖政策的挤压,它们不能容许一个独立完整的中国存在这三个方面的力量和影响都很大 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败,其独裁统治不仅遭到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和农民的反对,也遭到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对,因此在抗战胜利后爆发的内战中,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很快被中国共产党打败,被赶出大陆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 突破“贫困陷阱”: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封锁和战争威胁,使得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需要建立起保障国家安全的现代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经过百余年战乱、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国家,资金非常匮乏。

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内部积累为特点和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战略的苏联创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新中国就具有了非常强的吸引力 新中国成立时,一百多年的战乱、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以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使得中国本来就落后的经济更加衰弱以旧中国最好的发展时期1931—1936年为例,其消费率和投资率分别依次为:104.1%和-4.1%,97.5%和2.5%,102.0%和-2.0%,109.1%和-9.1%,101.8%和-1.8%,94.0%和6.0%这说明投资率极低,6年中甚至有4年为负数因此,中国经济学界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探讨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时,几乎一致认为仅靠中国自己不能解决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匮乏问题1949年,美国政府有关中国政策的白皮书也认为中国共产党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1949年7月30日关于送呈《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致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即说:“在形成现代中国之命运中,有两个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个因素是中国的人口,在十 八、十九世纪增加了一倍,因此对于中国成为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近代史上每一个中国政府必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政府是成功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人口众多是基本国情之一,这决定了中国人均资源的相对稀少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与耕地的矛盾由来已久清代中期以后,人口的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与农业资源的矛盾,形成农业的过度开发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5.4167亿人口,其中4.8402亿是农民,靠传统农业吃饭,而当时中国的人均耕地仅2.65亩,人均粮食仅209公斤,尚不能解决温饱 1953年中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资金和物资供给立即捉襟见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选择:要么放慢工业发展速度,由市场配置资源,按照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先发展农业,再发展轻工业,最后大规模发展重工业这在今天看来未尝不可,甚至可能从长期看经济发展速度并不慢,但是当时根据历史教训和朝鲜战争、台海危机的现实,中国不能放慢工业化速度要么尽可能地将剩余产品拿到国家手里,压低和平均分配消费品,并采取行政办法配置资源,使投资向重工业倾斜,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后者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办法因此,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柳暗花明: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新道路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制度。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于那些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的经济落后的国家而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同时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依靠高度集权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和产业,那种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因替代市场而取得的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高积累优势,随着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增加,就被计划经济的僵化和低效所抵消,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必然,问题只是改革的目标和步骤怎样确定,这种变革需要支付多大成本、如何顺利进行 在20世纪后半期,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对内没有解决好三个问题: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导致了经济衰退和党脱离了人民;在对外方面,也没有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苏分裂);二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冷战);三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侵略阿富汗)因此苏联内外交困,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来说,一开始是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弊病的纠正这种纠正是由于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和诱导:一是开眼看世界感到落后的压力;二是人民生活贫困的压力;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自己的经验教训和整个世界市场化趋势的诱导。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是建立在两个重要认识转变基础之上的一是对社会主义的判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思和重新界定,使一切阻碍改革开放的论点都失去了合理性当然,这也得益于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对“文革”错误的反思这个大背景二是对战争问题的认识: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正是根据上述两个重要认识和判断,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认识到和平发展是世界主流,认识到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才使得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经济转型与和平崛起 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大陆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在拥有13亿人口和人均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人均收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200美元,达到了今天的8000多美元,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其中货物贸易额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值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4%提高到接近14%2022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是在中国由自古以来的被动开放转变为1978年以后的主动向西方世界开放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自东向西开拓交流通道和惠及沿途国家,这标志着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的历史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自西方向东方传播的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自从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兴起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世界的潮头,并担负起引领世界发展的历史责任,20世纪的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失败了,21世纪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不仅要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还要回答和解决资本主义世界正面临的难题 “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还应该看到这最后冲刺的30多年里,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达到目标的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从经济发展来看,如何实现“双中高”目标,如何从世界产业链条中的第三梯队上升到第二梯队,以及在创新能力上与美国相比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解决“贫富分化”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前,中国能否提出解决办法并为全球提供榜样,最终决定着社会主义能否复兴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在城乡关系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以及如何完善民主政治并充分显示出比西方民主政治更具优势方面,也都存在一些难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由此带动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总之,资本主义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