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牛郎织女(一)1、 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我国经典的民间故事,本课是牛郎织女整个故事的第一部分,交代了牛郎的背景以及和织女相遇的故事本课由著名学者、教学家叶圣陶先生整理,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多方面展现了人物的形象,故事很生动二)教学目标1.认识“垦、筛”等10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积累“嫂子、床铺”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3.发挥想象,能结合故事内容,完善故事情节三)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重点)2.能结合故事内容,完善故事情节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课文篇幅很长,教学要求让学生学会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内容因此本课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次默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词句分析法本课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很多,有很多关于人物细节描写的句子,要重点分析这些词句,正确把握人物形象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准备了多媒体同步教学课件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避免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包括自己查字典预习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课内学习包括具体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掌握会写的字,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4、 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了解七夕和乞巧节的来历,查找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资料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师: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叫做“乞巧节”也叫“七夕”,大家了解这个节日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就与这个节日有关下面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板书:牛郎织女二、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己查字典进行辨认,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学习2.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3.教师范读生字和词语,学生跟读注意读音准确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标出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层次提示: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牛郎凄苦的身世第二部分:3-8自然段牛郎照看老牛,分家后与老牛相依为命,到山里安了家第三部分:9-21.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并与织女一起回家过日子3.读完课文之后,同桌之间交流,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内容1.学习第1-2自然段这两段介绍了牛郎凄苦的身世第1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哥嫂对牛郎都不好,牛郎和牛相依为命请大家注意关于牛的描写: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这里对牛的描写显示出牛很通人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2.学习第3-8自然段这一部分讲的是牛郎照看老牛,分家后和老牛相依为命,到山里安了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牛郎是个心地善良,勤劳肯干,自立自强的好孩子大家注意这句话: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出树林,走到山里这里走出……走出……走到……句式在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句式写句子,增强句子的韵味3.学习第9-21段大家读完这一部分,觉得哪些部分比较神奇?(老牛开始说话,并且告诉牛郎有仙女下凡这就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我们看第9-11段,老牛开口说话,牛郎却不感到奇怪,为什么?(因为他们俩相依为命,很是亲密。
老牛告诉牛郎有仙女下凡,并且说其中一位会成为牛郎的妻子,神不神奇?这一部分讲述的牛郎在老牛的指引下遇到织女,两人决定结婚在一起生活大家看这句话: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请注意这几个词语:穿过……翻过……回到……,这几个动词连用使画面活了起来二、拓展延伸1.回顾课文内容刚才我们学完了本课的内容下面大家再把课文默读一遍,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找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交流2.结合课后习题,发挥想象把课文中略写的故事情节说得更具体 ①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②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3.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复述故事内容,注意重点故事情节复述完整 4.让学生思考牛郎和织女后面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在课堂上交流交流 三、归纳课文主旨四、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介绍牛郎身世(1—2) 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3—8) 牛郎:心眼好,能吃苦,勤劳善良 老牛让牛郎去找织女(9—13) 牛郎遇到了织女(14—18) 织女: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织女答应牛郎一起生活(1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