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材说明南辕北辙〔解题〕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寓意是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正确把握方向南辕北辙”也是一个成语,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而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结构分析〕课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想去在南边的楚国,却赶着马车一直朝北走的事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九自然段),写从前有一个人想去在南边的楚国,却赶着马车一直朝北走,而且听不进去朋友的劝告第二部分(第十自然段),评论赶车人的做法,揭示了文章的寓意〔语意理解〕“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高,盘缠带得越多,离楚国也就越远了这是对赶车人做法的评论,揭示了故事的寓意硬要”写出了赶车人的固执己见;马跑得快、赶车的本领高、盘缠带得多,在他看来是向北也能到达南边楚国的理由,其实却离楚国越来越远这说明做事情的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方向错了,条件再好,也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自相矛盾〔解题〕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难势》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挡敌人刺杀的武器自相矛盾”也是成语,比喻语言、行为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结构分析〕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一个卖兵器的人,先说自己的盾牌多么坚固,再锐利的武器都刺不穿,后又说他的矛锋利无比,再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破他这番矛盾的话语被周围人取笑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写古时候一个卖兵器的人先说自己的盾牌多么坚固,再锐利的武器都刺不穿,后又说他的矛锋利无比,再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破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卖兵器的人前后矛盾的话被大家取笑,他也狼狈地离开了〔语意理解〕“卖兵器的人听了,一下怔住了,他也确实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他后悔刚才吹牛吹得太过头了,只好满脸惭愧地收拾了东西,低着头狼狈地走了这段话描写卖兵器的人自相矛盾的话语被大家取笑后的神情举动怔住”是发愣,回不过神儿来,是这个“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的问题难倒了他,让他难以自圆其说狼狈”是窘迫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卖兵器人当时的难堪境地〔写作特点〕1借事说理《南辕北辙》通过讲述从前一个人想去在南边的楚国,却赶着马车一直朝北走的故事,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握正确方向《自相矛盾》通过卖兵器人先后矛盾的话语,讥讽了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难以自圆其说的人和事两个故事情节简单,却说理深刻,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叙事简洁,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南辕北辙》主要由两个人物的对话构成,情节简单,却在四次对话中充分体现了赶马人的固执和荒谬《自相矛盾》通过卖兵器人吹牛无度的滑稽表演,让这个人物的可笑跃然纸上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读懂两则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3认识5个生字〔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故事的寓意〔教学准备〕课文挂图〔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阅读建议〕这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可读性强,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联系生活体会寓意1自主学习让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方法,展开自学,教师在确立目标自学过程和自学评价中适当点拨2讨论寓意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拓宽思维,讨论、体会寓意1)联系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关键言行;(2)联系寓言故事中揭示性的句子;(3)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3表演故事可让学生选做:(1)创造性复述故事;(2)给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填写旁白,丰富人物说话时的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等;(3)分角色表演故事4检查识字5推荐作业课外搜集类似的寓言故事资料〔《南辕北辙》〕古文: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相关故事: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其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很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己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定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自相矛盾》〕古文: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