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灯笼课型新总课时主备人授课日期主讲人审核人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灯笼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 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灯笼为话题,串联想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了旧时的乡村 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以小见大的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 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一、一、情景体情景体验验,导导入入新新课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 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 灯笼 ,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二、走二、走进进文本,文本,讲讲授授新新课课 第一学程:初第一学程:初读课读课文文,整整体体感知感知 学习任务一:识记字词,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学法指导:学生自学:圈出不认识活不理解的字词,到文中找到关于作者的资料,并说说你对灯笼的认识。
学生展学:选一位代表介绍,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展学预设:1.神龛(kn) 争讼(sng) 斡(w)旋 怅惘(chng wng) 点缀(zhu) 羡慕(xin m) 幽悄(qio) 星阑(ln) 燎(lio)原 铿(kng)然 熙(x)熙然 马前卒(z)2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 1938 年 4 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3灯笼文化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 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学习任务二:理解题目涵义,把握文章内容主问题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 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 灯笼 为题?主问题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 “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学法指导:学生自学: 到文中找到关于作者的资料, 并说说你对灯笼的认识 学生展学: 选一位代表介绍, 理由要充分, 思路清晰, 声音洪亮老师引导: 由上述分析可知,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请你做 简要说明预设: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 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 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 的感慨;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 表达自己做 “灯笼下的马前卒” 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第二学程:再第二学程:再读课读课文文,解解读读情感情感 学学习习任任务务:结结合材合材料料背背景景,深度解,深度解读爱读爱国情国情感感 主问题: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 民族的意义,但第 10、11 两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 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 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 分析。
材料链接: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 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他忧心如焚,骨鲠 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 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 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 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问题 1 明确:“灯笼” 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 达自己的情感问题 2 明确:第段, 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段, 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 品;第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段元宵节 看灯;第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段,纱 灯上描红; 第段, 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段, 联想到 “挑灯看剑的名将” ,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的誓愿 答案预设:结尾虚写追 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 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 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 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 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 马前卒唉,壮,于今 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 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 火!”这几句皆借灯笼表达 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 回忆, 而是从回忆中超脱出, 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正是这个时期以回忆为主题的文章。
学法指导学生自学:自主阅读并思考,结合材料说出你的理解学生互学:组内交流你的看法,查缺补漏,为展学做准备学生展学:小组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其 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第三学程:品第三学程:品读课读课文文,体体会会特色特色学习任务: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主问题 1: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 之所以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 是因为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主问题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第 1、2 两段和第 12 段的作用 学法指导学生自学:认真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并做圈点标 注学生互学:组内交流找到的表达方式,每人说一到二处,为展学 做准备学生展学:小组选代表发言,有理有据,思路清晰,声音洪亮 其他小组认真听,做好补充和质疑第四学程:第四学程:总结课总结课文文,拓拓展延伸展延伸 主问题: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学生展学:小组选代表发言,有理有据,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其他小组认真听,做好补充和质疑展学预设:有价值现在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 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可以营造一种喜庆欢乐 的氛围。
它代表着一种传统习俗,一种传承精神三、三、盘盘点收点收获获 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 的担当精神 答案预设: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 表达方式 以第 3 段和第 11段为例,第 3 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 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 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是抒情 第 11 段 “正萧萧班 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 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 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 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 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 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第 1、2 两段写小孩子喜欢火, 三家村的往事,既表现出了 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 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 回忆; 第 12 段由灯笼联想到 “燎原的一把烈火”,用一 个“壮”字,再次升华中心, 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可见, 本文第 1、 2 两段与结 尾联想的第 12 段紧密联系, 中间段落都为回忆,可以看 出作者文章构思独具匠心, 结构巧妙 学生谈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四、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 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 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 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五、布置作五、布置作业业阅读吴伯箫的其它散文,感受其散文的写作风格板板书设计书设计小孩子爱火天性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灯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首尾呼应抒发爱国情感笼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纱灯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燎原的火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