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城镇建设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4.29KB
约67页
文档ID:321856188
小城镇建设_第1页
1/67

小城镇建设第一篇: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 1991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且日益重视洛南县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对小城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措施不断加大,目标逐步明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的逐步加深,对小城镇建设的提法和工作重点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由城市向乡(镇)、村倾斜和转移的趋势大体经历了由城乡建设到小城镇建设,再到2022年响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节 概况 洛南县小城镇形成时间早,建设基础好,布点合理,自成体系,很有规律 战国时期已现雏形,秦时已初具规模,明代有较大发展,大的集镇有9个,清时发展成11个,民国时期为12个,其中大集镇5处,县东路四镇,以景村镇尤为繁荣;北路四镇,石门为首,石坡次之;西路三镇,永丰较大,保安居二 这些小城镇的形成,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关口要道形成的小城镇县城北部巡检镇,地处秦岭南麓,故为洛南通往关中的出山要道,军事要塞,古设巡检司县城东部三要街,南通丹凤武关,东接河南卢氏,北望河南阌灵,是两省三县的交通、军事要道,故名“三要”,故设三要司。

二是因交通便捷兼经济富庶而形成的集镇东路古城镇为通衢之地,物产丰富,历史上是洛南的“米粮川”,洛南县的治县首设古城三是以工业兴起的集镇县城以东的景村,史书记载地藏铜、铁,以铜铸钱,唐时矿业发达,宋代又有发展,设阜民监(钱监),工匠数万,景村镇应运而生县城以西卫东镇,原系太平乡,1960年末,四个国防厂和406医院迁居此地,昔日面貌大变,服务业迅速发展,遂成立了卫东镇 2022年,全县辖25个乡镇,其中15个镇,10个乡,383个村,人口45.1万多人总面积2791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土地(96%)属黄河的一级支流洛河流域 洛南县四周群山环绕,洛河及其支流在境内呈叶脉状分布,所有集镇均分布在支流河谷中自然地理和历史变迁形成了洛南县的小城镇的布局模式和空间结构,即以县城为中心,分为东、西、北三条轴带,每个小城镇之间的距离很有规律,大约为30华里东路有景村、古城、三要、灵口;西路有永丰、保安、洛源;北路有石门、石坡、巡检和寺耳 这些集镇,各有区域性经济特色,除寺耳每年腊月仅逢一次集外,其余各集镇多以农历单日、双日确定旧时有的为 1、 4、7,有的为 2、 5、8,有的为 3、 6、9.西路永丰,自古 4、 7、10逢集,1986年改为与县城双日逢集相对应的单日逢集,其他集镇仍为三天一集。

地处山区的三要、保安、巡检镇,以交易生漆、药材、木耳山货为主,石门的大麻、洛源的豆腐干、西洋参、洋芋,均为集日交易的大宗物资现在的保安、古城、石坡三个中心集镇以及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石门、永丰、景村、三要等集镇,它们已显示出了二级辐射的城镇带动活力,人均收入、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商贸流通量连年攀升 这些集镇,是一个区域内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中心,是传播精神文明和商品信息传递的主要场所,成为县城与乡村的联结点 在这些集镇,农居民混居,旧时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老式门窗,低矮陈旧;街道多为土路,道路狭窄,布局混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发展思路、资金短缺的原因,全县小城镇面貌变化不大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倡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洛南县工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商业网点剧增,货物供给充足,市场迅速繁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洛南县把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于1997年5月、6月,先后发出了《洛南县加快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步伐实施意见》、《洛南县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加快小城镇建设(试行)办法》等专题文件,对加快小城镇建设从规划到实施作了周密部署和安排,从而推动全县小城镇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

这两个文件要求,第一,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超前进行,以指导和规范各种建设活动第二,要按照现代化、社会化、城市化的方向编制小城镇规划,并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趋势发展,按照高起点,特色化,重科技和以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为依托原则,坚持“合理布局、设施配套、交通便利、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的总体标准和“规划到位、分期建设、量力而行、加快发展”的要求开展工作第三,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扩容增容,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按照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放宽农民常住户口迁移政策,准许农民在具备一定条件后迁移到小城镇落户第四,要加强政府对小城镇建设土地一级市场的绝对垄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为小城镇建设“聚财”同时,严格保护耕地,严防浪费和撂荒在具体实施步骤上,以县城和14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并做到“七个结合”,即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建设、与主导产业建设、与扶贫开发、与土地综合利用和防汛工程、与边贸经济开发、与特色产业、与建设经济强镇结合经过几年努力,使县城和14个建制镇成为全县小城镇建设的模范,起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县域经济“龙头”,从而推动全县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县域经济整体上台阶。

在中共洛南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科学决策和一系列措施推动下,全县小城镇建设按照规划、设计方案,扎实尾部开展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设规模、投入资金、设施水平均创历史新高至2022年底,洛南县小城镇建设仅投资已累计完成1.3亿元 在小城镇建设辐射带动下,2022年以来,洛南县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以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结合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等工作,通过新村规划、房舍改造建设及村庄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容村貌极大改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涌现出以三要镇北司村、保安镇文峪村、寺坡乡高塬村等为代表的新兴村庄,以县城、集镇、村庄为主体的城镇发展格局已显雏型,城镇化步伐显著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产业不断壮大,投资环境焕然一新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 洛南县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把小城镇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且呈现出县政府强力推动、工作力度加大的新局面,始于1991年对石门镇的开发建设中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创办改革开放试验区原中共商洛地委确定石门镇为全区三个开发开放综合试验区之一,也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保留的商洛唯一的一个开发开放实验区。

洛南县为此专门组建了“洛南县石门开发开放综合试验区”领导机构,专职负责石门镇的开发建设,并在资金、政策、上予以倾斜,从此拉开了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的序幕三要、景村、永丰、古城、巡检、保安等镇紧随其后,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开发建设,使这些乡镇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化初步显现,特别是集镇呈现出房屋整齐美观,街道宽阔平坦,公共设施齐全,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现代化城镇气息浓郁,旧貌换新颜的喜人景象此节仅就石门镇、三要镇等6个镇的历史沿革,基本概况,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小集镇建设予以简述 石门镇 石门镇,距县城30华里,是洛南县北部距县城最近的重镇和“咽喉”之地北去石坡、巡检、陈耳、寺耳都要经过此镇,是通往华阴、华县、潼关的主要通道也是华北、西北通往华中、华东的捷径,素有“洛南北大门”之称至2022年,全镇总面积180多平方公里,2.8万多亩耕地,辖20个村184个村民小组,2.4万多人 石门镇,开发历史较早,早在隋唐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到了宋元时期,此地较为富庶,小城镇已具规模,引得周围居民向石门川道涌入明清时,又有山西大槐树及南方荆襄流民定居逐渐设集立市,商贸活动日趋活跃。

石门镇政府所在地石门川,南北长五公里,东西宽一公里,四周有麒麟、凤凰、苍龙、朝阳、北极、五龙、黑虎等群山环绕,构成了秦岭山脚下的“小盆地”至于石门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石门河汇麻坪河后石山突起,中辟一门,高宽各五六丈,二水河流其中,状如龙首,士人以地占科第之样,因号曰‘龙门’”(《洛南县志·地理篇》)水从石门中冲出,激起浪花飞溅,朝为雾霭,暮为青烟,本地士绅与河畔建一寺庙,名曰“石门寺”久而久之,人们便以石门名之;还有一说是因洛华路东侧有石门山,其山脚下有一立柱体石窟,望之如门,因而称此地为“石门” 石门镇古为军事重地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在商洛屯兵期间,曾有一部分人马驻扎在石门川道北部的“三龙庙”(今桥河小学),今寨子梁上还有其练兵场遗迹闯王在此练兵,不入民宅,露宿檐下,秋毫无犯,深受当地人民爱戴一次路过菊峪时心情激动,诗兴大发,挥笔在秒完古庙墙上留诗题词,可惜年久散失当地人为示纪念,将“菊峪”改名为留题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攻克洛南县城时,曾派一部分兵力前往石门防御关中来敌,当地民众踊跃参军抗日战争期间,石门川道曾多次驻军,并在“三龙庙”办兵工厂,曾制造、修理枪支弹药、军械等;1945年,一二五后方医院在石门街曾驻防两年多时间。

解放战争中,中原人民解放军、商洛武工队曾多次在石门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张国安、龚贤安等革命党人领导的“洛华游击大队”曾先后活跃在石门、黄龙铺等地,抗粮、抗捐、抗丁,打击顽敌建国后,石门川成为理想的军事训练基地多年来,常有部队在此野营拉练,实地培训占地人才 石门镇区域开阔,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是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理想基地境内生产小麦、玉米和各种豆类等五谷杂粮,其中尤以生产白麻闻名秦岭南北和晋豫一代白麻又名大麻,用途极广,特别是麻皮,为纺织、制造、交通、矿井、港口和其他民用不可缺少的纤维原料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白麻通身都是宝,麻皮工农离不了麻灰能把火药造,麻油食用味道好,麻杆可以把明照,麻根烧柴好燃料”的顺口溜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除了金、银、铅、钼、铁、钨、锰等有色金属外,非金属矿种类多、分布广,特别是钼、石英砂、二氧化硅以及可以提炼镁的白云岩等,含量大,品位高,极具开采价值石灰石藏量更为丰富,几乎到处都是,氧化钙含量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还有绿、红、黄、白四色大理石,已有十多处正在开采利用林产品资源丰富,用材林以油松为主,总蓄量超过百万立方米还有栎、栢、柳、桐、桦、椿、油松等杂木品种。

经济林以核桃为主,是全县核桃主产地之一,产量占全县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且品种优良;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国家挂牌收购的一百多个品种药材,石门镇都有如天麻、丹参、桔梗、柴胡、党参、朱苓、五味子、麦冬、半夏、连翘等产量相当可观交通方便快捷,四通八达,为来往客商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近年来,黄龙的钼矿开采业发展迅速,为镇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 石门镇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山有北极,洞有玉虚,水有庙沟清泉,林有桥河核桃林带,地有带古哺乳类化石等等更以“石门烟雾”、“将军帽与王辩墓”、“玉虚溶洞”为佳 “将军帽与王辩墓”是石门镇又一大景观,素有“耸立孤峰冠群山,自麓至顶纯属园,独松挺立盔顶间,将军帽名自此传”之说在石门镇庵沟村西北方向有一座高山,巍然耸立于丘陵之间,麓宽顶尖,很像将军战盔,因此名焉,故云“将军帽盔挨着天”隋唐大将军王辩的墓地亦在此山,是洛南县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王辩,字警略,号整容、冯翎,原籍蒲城,祖辈行商,至辩徙居洛南石门庵沟村王辩少时酷读兵书,更善骑马射箭,怀有大志,以军功授帅都督隋统一中国后,王辩升为大都督、车骑将军后在于王世充、李密作战中失利,溺毙于洛河。

死后,将士多方寻找,终将其归运故里,厚葬于此 “玉虚溶洞”位于石门镇罗沟,洞口有灵隐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