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称谓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 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 人际关系的作用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由于文 化背景不同,中英社交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 语用功能,尤其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词汇语义及它们的内涵意义,对我们掌握好外语大有 裨益,也有助于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 关键词:社交称谓;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人们在交往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 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1]”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 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 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各民族成为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 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 的反差[2]。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例如:英语文化中 以名相称是很常见的,它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朋友、同事,甚至可用于上司、长辈、 老师在英美等国,许多员工对他们的老板直呼其名,不会被认为不礼貌,相反它表示老 板和员工之间的平等和老板的平易近人而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板如果要求员工直呼其名 时,中国员工往往不知所措,而坚持以“manager 姓”来称呼,以示尊重,然而老板不但不 领情,而且认为员工有意和他保持距离而感到不快这就是英汉的称谓差异造成的交际中 的误会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 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情感为了减少因称谓语使用不当而在跨文化交际中 造成的误会,我们有必要认真了解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别,因为称谓语的范围很广,三言两 语很难说清,因此本人将着重从社会称谓语方面来谈几点不同之处 社交称谓语指对亲属 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 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如教授、科长、经理等讲礼貌,尚谦让,是我们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西方文化中,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称谓语在具 体应用中还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头衔性称谓上,中国自古以来以对有头衔的 人称呼官职表示尊敬,如,张老师,李教授,王院长等等。
虽然很多人提倡以同志相称, 但事实上旧习难改,更有甚者,为了尽可能的表示自己的尊敬,把对方表示副职的“副”字 省去[3]而在西方,头衔性称谓对象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 界人士,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Qwen Trol—lope)曾总结出了美国英语中的社交 称谓语的规则:Cardinal(主教) Your excellency(阁下)u.S.President(美国总统) Mr.President(总统先生)Priest(神父) Father( LN)(神父 姓)(LN= Last name)Nun(修女) sister( religious name)(修女 教名)Physician(内科医生) Doctor( LN)(医生 姓)Ph.D.(哲学博士) Doctor( LN)(博士 姓)Ed.D.etc(教育博士,等)Doctor( LN)(博士 姓)Professor(教授) Professor( LN)(教授 姓)[4]以上只是社交称谓语的一般规则,称谓语在实际运用中要复杂的 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 伦理道德有关。
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 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 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 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 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将会被示为 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 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先生”, “女士”, “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 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 ”、 “Mrs. ”、 “Miss”、 “Sir”、 “Madam”等,也就是我们上面刚刚提及的,前三者可与姓或姓名连用,但是在使用 “Mr. ”、 “Mrs. ”和“Sir”、 “Madam”时以下的一些情况还是需要了解的:“Mr. ”、 “Mrs. ”虽然可 以和姓氏或姓名连用,但不能和教名连用,且多用于对无头衔者或不了解其头衔者的称呼, 语气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密切。
“Mr. ”也可以与政府官员的职衔连用,如 Mr.(主席先生)或 Mr.President(总统先生) “Mr. ”也可以与地方,运动或职业的名称连用,如 Mr.America(美国先生,男子健美冠军)或 Mr.Baseball(棒球先生,由于表现出色而被评 选出的棒球运动员) “Mrs. ”用于对已婚妇女的称谓,与其丈夫的姓氏或婚后姓名连用,它 和“Mr. ”一样,也可以与地名,运动或职业名称连用,如 Mrs.America(美国太太,已婚妇 女的选美冠军) “Sir”、 “Madam”一般不与姓氏连用,它们表达的人际关系不密切具体的说, “Sir”是人们对上级,长辈,长官,警察,(学生对)老师,(商店店员对)男性顾客的尊称美 国社会上陌生人相见,不少也以“Sir”相称 “Madam ”是对陌生女性的尊称,多见于商店店 员对女顾客的称呼 “Madam ”以前可以和教名连用,但现在主要和姓氏或职称连用,如 Madam Smith(史密斯夫人),Madam President(总统女士),Madam Ambassador(大使女士) “Sir”可以和姓名或教名连用,但不能和姓氏连用,它和姓名连用时已不再是一般的“先生” 含义,而是表示此人有爵位,如 Sir John White 或 Sir John(约翰。
怀特爵士或约翰爵士)[4]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5/65]称谓词语 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它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 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不同的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从以上对中西 方社交称谓语异同的简要对比来看,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汉两个民族间跨文化 交际的成败得失,作为英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和熟悉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语 用功能,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与效果,更有效的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135 页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54 页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10 页 [4]黄青龙,叶荭.博通英语(西方文化篇)[Z].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29— 430 页 [5]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5 英汉称谓语比较与翻译浅析英汉称谓语比较与翻译浅析1引言称谓,就是称呼或名号,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也是人们表示彼此之间关系的名称。
英语的称谓十分庞杂,对听话人使用不同的称谓正好揭示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而由于身份、地位、职业、辈分、相互关系等的不同,称谓也会有种种不同称谓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凡有人称交往之处都无处不在———表称呼、表尊崇、言请求、传喜恶等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大量存在于社会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称谓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汉语称谓系统中宗法观念和等级观念较为浓厚,英语称谓中人文和民主的成分较为突出2英汉称谓语分类比较2.1中国的称谓体系中国的称谓体系是在古代或传统称谓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继承了过去称谓中尊称或谦称的习俗,同时也抛弃了不少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称谓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1.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但在中国的社交称谓中,人们有用亲属称谓代写论文非亲属成员的习惯比如一个人的孩子见了他的同事或朋友常亲切地称对方为“叔叔”或“阿姨”2.1.2职业称谓职业称谓就是按照人们从事的职业去称呼他们职业称谓不是每一个具体的职业都可成为一个称谓语。
按照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职业称谓语有:师傅、大夫或医生、教师、司机、邮递员、门卫、民警、解放军、护士、售货员、售票员、列车员、服务员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师傅、大夫或医生和老师三种2.1.3职务称谓职务称谓就是以人们所担任的各种职务相称,职务称谓在平级和下级对上级称呼中用的较多,有时上级对下级也使用职务称谓2.1.4通称所谓通称是指对社会上各界人士不分职业和职务,有时,甚至不分年龄的一种称呼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第一个通称语是同志它不分职务、职业、年龄和性别,使用非常方便,它体现的是一种平等、亲切的社会关系另一类通称是先生、太太、小姐2.1.5姓名称谓姓名称谓就是交际双方以对方的姓名相称单称姓名是平辈熟人之间,或者长辈对晚、上级对下级经常使用的一种称呼2.2英语国家的称谓体系英语国家的称谓体系基本是一致的,亦显得相对简单划分上与汉语分类体系大同小异,即通称、职务称谓、职业称谓、姓名称谓、亲属称谓等2.3两种分类体系的比较这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是一样的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称谓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认定。
其次,在称谓语的类别中,二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这两种称谓体系都有通称、职务称谓、职业称谓、姓名称谓等然而,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显著它们分别产生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经历了长短不一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们所认定、保持和加强的各种人际关系也不完全一致比如,英汉两种称谓中都有先生一词,但二者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对应词,因而使用规范也会大相径庭在美国,“先生”是称呼一般人士的称呼语,而作为特别尊重的教授或学者则应按学历或职称称为“博士”(Dr.)或教授(Pro.f)但是,英文的“Mr.”并不完全等于汉语的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的称呼用于学术界人士时实为对高级学者既严肃又亲密的尊重称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先生”一词便用于对大教育家、大理论家及学者文人的尊称比如屈原就可称为“先生” “先生”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当我们称“鲁迅先生”或“蔡元培先生”时,我们决没有要贬低他们的意思,相反,表示了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3称谓语的翻译方法3.1语义等值法在英汉语言中有些称谓语具有相等的语义和交际价值,在翻译的时候完全可以“对号入座”,比如,英汉语言中的一些亲属称谓语:父亲-father,爸-dad,mother-母亲,Mom-妈等。
另外,像汉语中“姓氏+先生/太太/小姐等”这一类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号入座,译成“Mr./Mrs./Miss+姓氏”的格式又如: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道何尝不是大道理,……”(《红楼梦》第一回)在以上的例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