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为什么活着》教案(可编辑)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22KB
约16页
文档ID:298923212
《我为什么活着》教案(可编辑)_第1页
1/16

《我为什么活着》教案第一篇:《我为什么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2.体会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效果 思路理脉 本文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难点剖析 1.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是支配着的一生 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为人类的苦难而痛苦,无怨无悔的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目的这种激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正是源于这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

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所不惜,他先后曾两次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我们切实感知到了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2. 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洒脱自然,优美流畅,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 “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教学设想 英国思想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的实际上是自古以来人们无数次追问过自己的问题: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思路清晰,文意畅达,可安排课外自读或课内自读即使在课内学习,老师也稍加点拨即可点拨时可抓住文中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的几个句子重点探讨,如,(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2)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在文本探讨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对于自己人生的启发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文笔优美流畅,感情真挚的特点,还可以引导他们比较不同版本的译文,说说它们在句式特点和词语运用方面的优劣 如: 译文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选自课本) 译文二: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选自《世界散文宝库》,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问题应该由谁提出 不管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只要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成功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发现了问题,然后通过思考来解答,这当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因为通常情况下,学生总是希望教师教给他们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所以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务之急但是教师以提出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就应该否定吗?由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来解答也是一条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

教师在预设时能充分估计预设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这样的预设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问题由谁提出并不是关键,关键应在于提出什么问题,是否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能是因为以前满堂灌的事例太多,课堂上以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被视为洪水猛兽满堂灌中教师只顾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当然需要根除而教师提出问题,只要以学生的思维培养为旨归,就应予以肯定 第二篇:我为什么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学会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探寻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探寻思想境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 二、 整体把握 (一)简介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二)理清思路 1. 读美文,有所思 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语速和情感,思考:为什么而活? 为什么而活 ? ①爱情的渴望 ②知识的追求 ③人类苦难的同情 2、把问题与答案结合起来,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因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而活着 3、自读,找关键语句 1段: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2段:我寻求爱情 3段: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 4段: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5段: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4、根据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1段:爱情、知识、同情心支配着我的一生 2段:我寻求爱情 3段:我寻求知识 4段:我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5段:我活得值得,还想这样再活一次 5、划分段落结构 总——(1):开篇点题,直言自己的追求目标——爱情、知识、同情心。

分——(2-4):从三方面阐释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5):总结上文,表明人生追求 三、深入探究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 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中”是说这些追求而面临种种挑战,是人生的苦难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激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 2、我为什么以此为人生主要动力呢? ①渴望爱情的原因?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在这里,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过渡:关于罗素的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将褊狭得多。

②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过渡: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博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7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知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关于知识的名言大家都记得哪些?) ③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无助的老人; 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过渡:和平使者罗素,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3、为什么这一生是“值得”的? ①胸怀宽广、勇于担当 ②以苦为乐 ③苦中有乐 ④也许未曾改变,但曾经努力奋斗 4、体现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高尚的人生追求,宽广博大的心灵。

四、议论性散文 1、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2、如何阅读议论性散文? ①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做全局、整体理解 ②抓文中关键性句子,深入领会 ③概括各段内容,理清思路与层次 ④结合人生经验、思考思想,形成自己看法 五、练习:阅读《永久的生命》 1、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抓每段关键性句子 3、概括各段内容,划分层次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你的启示 六、谈启示 珍爱生命,写意生活 生活要有目标,有追求 生命短暂,努力让生命更精彩 七、寄语 生活各有际遇,命运也自有其轨迹 收住泪水,笑看过往 ——李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八、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阅读冰心的《谈生命》 第三篇:为什么活着 为什么活着? ————读《活法》心得体会 通读了一遍《活法》,对于稻盛和夫的争议,暂且不予理会我一直以“空杯”的状态去看待并学习周边的人,事、物用最简单朴实的文字阐述着对于人正确的“活法”,人应该有怎么样的生活态度。

这本仅仅206页的书籍,即时在篇章中用最最浅显易懂的字眼,初次阅读仍有些吃力里面所蕴含的真理,我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领悟 我认为这是一本每个阶段需要拿出来好好研读的好书初读一遍,我暂且能领悟些其中一些哲理以此记录以便以后再次阅读回顾 仅仅看完序言,我思绪很久我为什么活着?”我一直在找寻着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我想到很多很多答案我活着为了我的父母、为了我的儿子、家人能生活的更好,为了我自己……,所有的答案我发现最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的这一生真真的很短,我不想愧对我的人生在我活到我50岁、80岁、100岁,甚至离世的那一刻我也是幸福的那么这就足够了 然后我找到了我这生想要实现的愿景而且坚信我一定能实现将一切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一个人只要心里想着幸福,就会幸福,想着不幸,就可能不幸期望的越多,获得越多 达尔文说:人生就是人的生存,一切为了生存我认为生,就是爱,一种对生,对活着的爱爱我的工作、家人及周边的一切抱着感恩的心情,你会发现周边一切都会充满阳光 关于生活:生活在真实中, 实实在在、不做非份之想换句话说:这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