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重点难点:探讨我国的国家形成问题,认识殷商文明在古代世界中的历史地位 本讲要点:明确夏朝确立奴隶制国家的根据了解商代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熟悉西周时代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掌握重要的典章制度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第二节 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通史:青铜时代—夏商周,中国的青铜时代,就是历史上奴隶时代,相当于古人所说的三代时期,即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夏商周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前后经历了约1600年青铜时代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第二讲 青铜时代——夏商周,一、夏王朝的建立,第一节 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禹传子家天下】 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种“家天下”的世袭制一直延续了四千年之久,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王位世袭制才算终结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夏朝的建立者——启,夏朝,是由治水英雄禹的儿子启建立的禹年老的时候,准备效法尧舜,将王位禅让给伯益,但此时禹的儿子已经掌握了很大实权,杀了伯益,继承了禹的位置,成了夏的第一代国王。
伯益,一、夏王朝的建立,一、夏王朝的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 夏代年表(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启→ 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jiōng )→孔甲→皋→发→癸,一、夏王朝的建立,从启开始,夏国家建立起来了但夏的政权并不是很稳固《墨子》称夏启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 【太康失国】太康昏庸无道,沉湎于田猎,不恤民事,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酋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趁着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带领族人攻入夏都,掌握了夏的政权,并把太康驱逐出国,太康在流亡中死去,最终他的弟弟仲康即位这就是“太康失国”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少康中兴】太康在失国后,弟弟仲康带领一部分族人在斟寻建立了一个小朝廷,这个小朝廷到了仲康的儿子相时,取得了不小的发展这一切引起了寒浞的注意,寒浞(zhuó)派人杀了相,相的妻子缗(mín)已身怀有孕,从墙洞里逃脱才得以幸免她后来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 【夏桀亡国】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叫夏桀,又名癸。
著名的暴君,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据《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桀“筑寝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不仅如此,他还造酒池糟堤取乐 《诗经》中记载:“时日竭丧,予及汝皆亡”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夏桀的奢靡生活,夏桀:名癸,履癸,夏朝第17代君主 传说中的著名暴君,淫无度,暴虐无道 《竹书纪年》中记载: “筑寝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夏桀自比为太阳,认为自己可以和太阳一样,永世长存《诗经》中有一句话,叫“时日竭丧,予及汝皆亡”,就是老百姓诅咒他的话 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传说中历时五百年的夏王朝宣告灭亡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夏桀宠妃 妹喜,三、夏文化的探索,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存在的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据此推断,在上述地区和纪年之内发现的考古文化,就有可能是夏朝遗留下来的 从1958年开始,考古学界即在豫西一带展开了夏文化的探索工作,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其分布范围在夏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在夏朝的纪年之内,文化内涵亦与夏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相符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学术界终于得到基本共识,即在文献中夏人集中活动的豫西、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以及“东下冯类型”和“陶寺类型”,可以确定为属于夏王朝时期的的文化。
有关夏文化的探索仍在继续深化之中但由于二里头文化没有发现文字,目前还不能完全断定这种文化就是夏文化第二节 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玄鸟生商——商族的兴起 【玄鸟生商】商族是从有娀(读“Sōng”)氏分出来的一个宗族而发展起来的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商”是这个宗族的居住地,因而成为宗族的名称,号称商族,子是这个宗族成员共同的姓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娀 Sōng 古国名 [Song state]即有娀氏,在今山西运城一带如:娀简(娀妃,即简狄旧传为有娀氏之女,帝喾之妃,殷始祖契之母),2.成汤灭夏——商朝的建立 商汤(唐、成唐、成汤),发展势力,为夏的忌讳,囚于夏台,放出后,任用有莘氏媵臣伊尹、车正奚仲后裔仲虺(读“huǐ”,)为相,聚集人才,实施灭夏策略 当商汤率领大军进攻夏朝时,失去人心的夏朝立刻土崩瓦解经鸣条一战,统治了五百多年的夏朝彻底完结了商朝取代夏朝成为新的中原王朝,它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南部为统治中心,起初以亳为都城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商汤革命,商 汤 像,3.盘庚迁殷 在盘庚之前,殷商又有五次迁移: A、仲丁自亳迁于隞( áo)或嚣(河南荥阳)。
B、河亶(dǎn)甲自嚣迁于相(河南内黄) C、祖乙迁于邢(一作耿,又作庇,有说为河南温县东,有说为河北邢台) D、南庚自邢迁于奄(山东曲阜) E、盘庚自奄迁殷(河南安阳) 屡迁的原因(有两种主要说法) A、躲避水患;B、王位争夺,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诗经》:“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最早的城市——商都亳,商都城遗址底部的排水,1.农业是主要的生产事业 生产工具:以石、骨、蚌等材料器为多,以耒耜为主 产品种类:有稻,谷禾(小米)、黍(大黄米)、粟(小黄米)、麦(大麦)等 数量增多:统治阶级嗜酒成风(酒池肉林),反映了粮食生产较为丰盛 2.青铜器工艺高度发展 青铜是铜、锡、铅三种金属按比例炼成的合金,这种合金浇铸的工艺水平要求相当高 纹饰:饕餮(tao tie.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夔、蝉、云雷纹等二、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二、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饕 餮 纹,方座簋(guǐ)—盛食器,二、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司母戊大方鼎,商朝青铜礼器——四羊方尊,3.甲骨文是商代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 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因之称为“甲骨文”,内容多为记录占卜之事,因之也称为“卜辞”。
铜器和其他器物上也有一些文学,但为数不多甲骨文实际上是商王朝的档案资料,商代贵族对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等,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这些占卜的记录就是甲骨文在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3500字左右,目前已经认识的约有2000字左右甲骨卜辞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二、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二、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3.甲骨文是商代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二、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3.甲骨文是商代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卜辞举例 贞:我受黍年?贞:我不其受黍年?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庚子卜,争贞:翌辛丑,启?贞:翌辛丑,不其启?王固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之夕允雨,辛丑启 郭沫若《殷契粹编》: “殷人一事必数卜,或卜其正,或卜其反,或卜如此,或卜如彼纣王亡商】 A.帝年(纣)残暴: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任用恶来,贬斥商客叔父箕子被囚,比干(纣叔)因进谏被剖心处九侯以酷刑,鄂侯以脯刑,囚周文王三、商王朝向灭亡,酒池肉林,炮烙之刑,三、商王朝向灭亡,三、商王朝向灭亡,昏庸的商纣王,比干愤曰:“君有过而 不以死谏,则百姓何辜!” 纣吼道:“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之乎?”,比干:子姓,名干,商纣王叔父,三、商王朝向灭亡,箕子:子姓,名胥余,商纣王叔父,箕子朝鲜,三、商王朝向灭亡,纣王为了抑制周的强大,曾把周文王拘禁在今河南汤阴县以北商代的监狱羑里,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监狱。
文王在此泰然处之,潜心研究《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被称作“天人之学,君经之首”它通过象征各种自然现象的挂来推测解释宇宙万物羑(yǒu )里,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家监狱,周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及其兴盛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第三节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一、周王朝的建立,一、周王朝的建立,1.周族的兴起 周族是居于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落,以善于经营农业而著称周族的始祖名弃,号曰后稷 周文王时期,周人的势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文王一边修治内政,迅速发展国势,一边征服西北方向的游牧部落方国,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并积极准备灭商 2.武王伐纣 周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的遗志,在商王朝内外交困之际,联合西方和西南方的一些与商为敌的部族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一、周王朝的建立,武王伐纣,牧野之战,3.周公东征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继位,武王弟弟周公旦摄政,引起了“三监”(武王之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于商都附近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的不满,他们与纣子武庚及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发动叛乱。
周公率兵东征,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又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个东都,称作雒( luò通“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中心,从而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一、周王朝的建立,西周重要诸侯国,武王幼弟康叔封卫 周公长子伯禽封鲁 成王弟叔虞封唐(晋) 同姓贵族召公奭(shì)封燕 周姻亲师尚父封齐 商贵族微子启封宋,一、周王朝的建立,周成王,叔侄关系,周公:姓姬,名旦,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旦像,井田制 宗法制 国野制 礼乐文化,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二、西周的政治制度,王国维先生(1877~1927),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殷周制度论》,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周初分封制 周灭商以后,为了统治被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即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全国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周王统治地方,以拱卫王室。
这就是分封制,历史上称其为“封藩建卫”或“封建” 2.宗法制 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或宗庙之法宗字在甲骨文中,其上部为屋宇的象形,下部的“示”为神主的象形,设置神主的屋宇就是宗庙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后世子孙,都属于同一宗族,处理这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就是宗法制度二、西周的政治制度,2.宗法制,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周以上千八百諸侯,其長伯為君,次仲、叔、季為卿大夫,支屬為士、庶子,皆世官位 《漢舊儀》 王曰:嗚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朕言…… 《尚書·呂刑》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尚書·堯典》,2.宗法制,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仅行于卿大夫、士阶层,但广义上天子、诸侯亦可包括在内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袮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二、西周的政治制度,2.宗法制,《说文解字》:“国,邦也野,郊外也 《周礼》郑玄注:“国中,城郭中也野,谓远郊之外也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绥彼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