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典故之年的传说(可编辑)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83KB
约11页
文档ID:298290198
历史典故之年的传说(可编辑)_第1页
1/11

历史典故之年的传说   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它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西周的农夫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这被认定为是新年的习俗起源但这时的年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   “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年者,为人类社会纪历伏羲以前称为“载”伏羲时期称为“岁”继伏羲之后称为“年”   “年”是神农氏炎帝所创造出来的用以指导农耕劳作的纪历称谓,也叫农历年   一、为什么称为年呢?   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诞于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娲石年意为其寿如磐石,万岁不倒,亦称之为万年寿所以人们以炎帝“石年”的“年”字做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约365日的纪历方法,并把此纪历演算到万年以后,叫“万年历”。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几种说法: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吊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

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如今我们过年的很多俗语与习惯都来源于这个传说:   年初一: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子孙记得这个救了整个村子的孩子——年,就把天明后的早晨就叫年又是正月初一,所以又叫大年初一   守岁:大家守着碎竹节等待的过程守岁就是守着碎竹片的简称   除夕:腊月卅大家守着碎竹节等“夕”的这一夜   二、年的习俗   红布:如今的对联。

  祭全神   这里所说的祭全神,既指院中神棚的全神,也包括室内外平常有固定位置的神口供品、香纸等祭祀品准备好后,全家就开始祭神首先要在院中全神像前点纸,再到正房中堂祭祀,祈求一年全家平安、五谷丰登,或祈求老人病体痊愈、儿女升学、经商发财开始时,由一男孩或男主人点响鞭炮,一边响着鞭炮,大家一边焚纸祷告每到一处,全家跪拜,放炮人还要补充磕头一直把宅神(土地神)、门神、门外路口的路神都祭拜一遍,大年的.神圣祭典才算完毕古时有初一清晨到村外路口迎接神仙下凡的活动湖北武汉地区曾有初一清晨首先开门出行,对吉神方向祭拜后再回来祭祀全神的习俗除夕要迎神敬神,初一早上是最隆重的迎神祭神   拜年   祭神后,要为长辈、兄嫂叩头,然后成年人都要去同祖同宗人家拜年有些大家族,拜年时往往成群结队,同辈人一起串家进户,门里门外都是磕头拜年人,场面十分热闹喜庆被跪拜的长辈就要拿出糖果、香烟或端起酒杯给晚辈用有的小辈人拜年任务很重,到哪儿也是匆匆行礼之后快快离开,赶到另一处去磕头拜完同宗近支再拜远支,然后再拜同街同村异性长辈、亲戚、朋友及朋友的父母改革开放以来,大年初一拜年习俗基本保持着,但拜年的范围有所减小,有的只拜同宗,有的只拜近支了。

古时宗族都有家谱,人们还要到宗祠去行祭礼现在少数地方仍有祠堂,大年三十这天就开始上香,直到正月十五才停止   关于拜年的来历,相传唐太宗发现一些大臣之间有矛盾,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魏征出主意说,让大臣们元旦互相拜年就好他便按这个主意下令大臣们元旦早起互相拜年开国功臣尉迟恭和程咬金不睦,二人通过拜年互相道歉,便和好如初了从此大臣们年年互相拜年,民间受到影响也便拜起年来事实上,自古中国人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过年过节都要跪拜长辈、兄嫂跪拜礼,是中国人眼里最为庄重的礼节见面互相作揖,则是一般性礼节过年跪拜神灵、先祖、长辈,在当今这个时代,只是表示了尊重程度之高,也不一定是什么落后   吃饺子   除夕下午或晚上包好的饺子,初一早起祭神拜年之后就下锅,也有的祭神之后先煮饺子吃了再出去拜年的头一锅煮好后,首先要盛在碗中去上给神灵,放好饺碗也要磕头,这是起五更大祭祀的继续然后端给老人,再全家同吃在饺子中放铜钱、钢蹦或其他东西,谁吃到谁有福、一年顺利这个习俗至今还保留着,但也有人把钢蹦吞了下去,造成危险事件   北方初一的饺子、南方的糯米糕团,是人神共用的特定食品从家庭角度说,这是每个人的一种神圣权利。

如果家中有谁过年未能赶回,也要留上一碗等他回来再吃   祭祖   元旦祭祖也是古风正月初一吃完饺子就要上坟祭祖   如果家中、祠堂中有先人牌位,祭神后祭祖很方便但许多地方不在家中设先人牌位,同祖同宗的男人们都要到野外祖坟上行祭一般是烧化香纸,放上初一的饺子、点心,大放鞭炮烧纸时要嘟嚷给先人:过年了,来吃饺子,你的银钱要收好,要保佑我们后辈人健康、富裕、子孙绵绵这和清明、中元、十月一的祭祀相比,多了大年初一的饺子和鞭炮村中喜欢放大炮的人,往往在上坟时过一回放炮瘾但现在天气干燥,如何防火也成了现实问题也有个别地方是在腊月二十三或除夕下午上坟,说是迎接已故先人回家过年还有的是正月初三上午上坟,为已故先人庆贺新年   压岁钱   压岁钱原先叫厌胜钱,也叫花钱厌胜,就是抗拒鬼神的压岁钱曾经是汉代的五株钱,后来是各朝代的铜钱,民国后渐渐用纸币长辈把它作为吉利品、避邪物和玩赏物交给孩子们,希望能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安然成长这是长辈对子孙们的祈愿,也是尽到自己的家庭防后义务压岁,意思是压祟,压住鬼祟一般把压岁钱和糖果同时交给孩子们享用此时可以形成家庭老少一起共享天伦的欢乐场面,进一步增加过年的团圆吉祥气氛。

宋代时,还出现了压岁盘,盘里放有压岁果子,专让孩子们享用   进人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手中的人民币也多了起来,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过年放鞭炮十分盛行,给孩子压岁钱也越来越多,少则一二百,多者上千上万,原来意义上的保护少儿平安成长内容变了味,被解释成孩子上学小饭桌钱、买书本钱,鼓励孩子将来考名牌大学的储备这貌似好心,出手大方,使压岁活动出现实用主义、金钱崇拜的不良倾向小孩们用压岁钱去玩游艺机、赌博、过网瘾更是误人岐途大多数家长会把孩子的压岁钱没收存放,防止他们丢钱乱花钱,养成不良习惯,这样做还是很明智的也有些利益关系,借过年给有权者的孩子压岁钱以进行物质报答或变相贿赂,这更使压岁钱产生了铜臭味道   接财神   大年初一清晨,广州、香港风俗有“派财神”有人挨家挨户送红纸木印的财神像,口中念念有词:“财神到,主人多财宝;财神到,主人大发财那时无论商店住宅,只要有敲门声,无不开门接受,给予一两角钱封包   我国自古相传,财神爷的诞辰是正月初五,所以旧式商店,多在年初四晚宴盛宴伙计,半夜放爆竹,设三牲于财神位,并于拂晓出门接财神最早一家接到财神符的,要给钱接归,贴在财神座下为吉利。

清早在路口摆设性礼,金锣爆竹以迎神,叫做“接路头神”接路头神必须早,怕别人接去也粤、港旧俗均祀“五路财神”,所谓五路,当指财神来自东、西、南、北、中五路但明清年间苏州人却把元末抗楼英雄何五路当做财神爷,后来就以讹传讹,称之为“五路财神”   发财大蚬   正月初一起清晨,广州街头,小贩沿途叫卖:“发财大蚬,买发财大蚬……”声不绝耳蚬分白、乌、黄三种,白蚬多生于海,黑而色润者名乌蚬,黄而明净者名黄蚬,黑、黄二蚬多产于江,黄舰又称黄沙大蚬这么多种海鲜,人们为什么选择吃蚬呢?现代人大都不知原来“蚬”与“显”同音,清代以前考科举,进而当上一官半职就叫做“显”吃蚬,是希望能够出人头地尽管民国成立,科举废除,无举人进士可中,但发财机会人人想有,故吃规风气仍然盛行不衰   贴春联   过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贴春联和贴门神已成为我国民间一种相传已久的习俗我国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期孟超在桃符上题写的两句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贴春联风行全国始自明朝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下令在新春之日,公卿将相之家,门上都要贴春联一副起初,只有官宦人家贴春联,不久,一般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起来,以增加节日气氛。

自此以后,贴春联成为我国人民过年的一种风俗习惯   门神的来历   门神,是我国民间俗神在古代,人们除了在门外吊桃符来镇宅驱邪外,还会贴门神在门上,希望威风凛凛的门神保佑家宅平安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大门两边,后来人们画门神像贴在门上   被民间奉为门神的人物,有传说中专门驱邪捉鬼的神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