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 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作家作品: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蝉》小思,香港作家《贝壳》席慕容,台湾画家、作家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宗璞 5、《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二、重点字词: 痴想(chī)隐秘(mì)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瞬间(shùn)训诫(jiè)嶙峋(xún)啜泣(chuò)纳罕(hǎn)耸立(sǒng)迂回(yū)收敛(liǎn)聒噪(guō) 宽恕(shù)卑微(bēi)零落(líng)迸溅(bèng)繁密(mì)伫立(zhù)伶仃(dīng) 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鹤唳云端怡然自得 三、《童趣》知识点归类: 1、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2、古今异义:见藐小微物藐小”古义:细小;今义:微小 3、一词多义: 为:①项为之强(介词:因为)②以丛林为林(动词:作为,当作) ③二虫尽为所吞(介词:被) 4、词类活用:鞭数十,驱之别院。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 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 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②易错字(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④通假字:a.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a.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信任 b.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c.三古义:虚拟,泛指多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a.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b.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论语;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二、本单元我的补充: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主人公可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多采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③《夏感》梁衡 ④《秋天》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王湾,唐代诗人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 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 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éng) 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 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ò)栖息(qī)鳊鱼(biǎn) 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 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 闲情逸致芊芊细草轻飞曼舞 三、课文内容把握: 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②《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情”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③《夏感》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④《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四、本单元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1、掌握写景的技巧: ①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春》紧紧抓住“新”、“美”、“力”来描写景物 ②写景要有合理的顺序《春》中的“春花图”,从“树上”、“花下”“遍地”几个词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写景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条理清晰 ③写景要五官齐放《春》中的“春风图”从嗅觉、触觉、听觉的几个角度来描写春风④写景要讲究虚实、动静结合春花图”中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春草图”中由静态的春草写到草地上孩子们的嬉戏,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⑤写景要讲究修辞 ⑥写景要讲究生动、形象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 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可以具体到词语的揣摩,要从字面义、内涵义、情感义三个方面进行 五、应背诵的诗文提示: 1、《春》需要熟练背诵如: ①“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③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2、古诗四首中: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古诗中四季: 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附录: 作文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具有真情实感,内容真实感人 ②找个好线索,有个好开头,做个好铺垫,写个好结尾 ③刻画一个好镜头细节描写) ④开头点题,引人入胜;结尾扣题,回味无穷 ⑤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⑥典雅脱俗,避免“另类”;讲究格式,力求新颖 ⑦贴近生活,书写成长;紧跟现实,直击热点 ⑧书写认真,规范美观;切忌怪异,“稳”字当前 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②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2、字词注音、字形掌握 骸骨(hái)潜行(qián)葱茏(lóng)峰峦(luán)弥漫(mí)顷刻(qǐng)喧嚣(xiāo) 喑哑(yīn)静谧(mí)篡夺(cuàn)霎时(shà)连亘(gèn)窗扉(fēi)倏忽(shū)黯然(àn)缥缈(piǎo) 悄然前行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姿态万千风云变幻津津有味窃窃私语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弱肉强食开膛破肚毫不犹豫窸窣作响夜色苍茫遥遥在望昂首挺立 一叶扁舟高垣睥睨黯然飘渺风定天清海市蜃楼碧瓦飞甍历历在目化为乌有 3、课文内容把握 ①《化石吟》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用生动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德云和天气的关系 ③《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绿色蝈蝈的外表、习性介绍的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④《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它真实的记载了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全过程表现了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⑤《山市》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4、与“月”有关的诗词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二、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1、科学小品,又叫知识小品,科普小品,是用小品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作用等它的特点是语言通俗,篇幅短小,形式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