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了解丝绸是怎样传到欧洲的;2. 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工具的运作过程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2. 培养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3.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4. 培养环保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2. 形象地表达“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工具的运作过程2.教学难点1.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2. 如何将艺术作品与环保相结合三、教学过程1.引入在课前导入阶段,老师应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看丝绸之路的介绍,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重要贸易路线有初步了解和认知2.讲解在介绍完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后,在黑板上花上五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用于这样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国画3.实际操作1. 要求学生分小组,每组四人,准备画纸、颜料、笔、毛刷等工具;2. 讲解布置“丝绸之路”的绘画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在画布上设计并画出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并描绘交通工具的运作情况;3. 强调环保意识,要求学生在描绘交通工具时,要选用环保的交通工具,如:骑车、步行等。
4.展示和评价1.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现给大家,从中发现其中的亮点和创意;2. 强调对作画的评价,对有亮点和贡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5.课堂总结1. 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再次重申环保意识;2. 发扬优秀作品,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对自己和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四、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交流策略,模拟画家创造性思维和绘画手法;2. 找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瓶颈,发挥潜能;3. 打造“轻松自信”的学习气氛,创设合作性学习的环境;4. 从学生自身成长兴趣出发,培养其环保意识,立足于实际五、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1. 观察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提高;2. 观察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认识程度,提高其环境保护综合素质;3. 观察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和认识2.学生评价1. 课后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感受和体验;2. 根据问卷结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