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科学基础 (★上课重点▲ 05级期末考题◆考古题)By 阿光& Simian 口腔 06 级【名词解释】 *无菌术 (asepsis) :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灭菌、 消毒法、操作 规则及管理制度 ~Ch2.P7 ★灭菌: 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Ch2.P7 *消毒(抗菌法):指用化学方法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有害微生物,但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 有微生物 (如芽胞) ~Ch2.P7 ◆功能性细胞外液: 指绝大部份的组织间液,能迅速的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 取得平衡 ,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h3.P12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 一小部份组织间液仅有缓慢地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 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故称~Ch2.P7 ★▲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混合性缺水):指水和钠成比例的丧失 ,故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 ,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可保持正常~Ch3.P14 *低渗性缺水(慢性缺水/◆继发性缺水):指钠水同时丢失时,失钠>失水,血清钠低于正常 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Ch3.P15 *高渗性缺水(原发性缺水) :指钠水同时丢失时,失水>失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 ,细胞 外液渗透压升高 ~Ch3.P16 ◆水中毒(稀释性低血钠) :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 ,引起 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Ch3.P17 ▲浓度失调: 指细胞外液中的水有增加或减少,以致渗透压发生改变,常见低钠或高钠血症 ~Ch3.P14 *容量失调: 指等渗性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量的变化,而细胞内液容量无明 显改变~Ch3.P14 *成分失调: 细胞外液中其它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的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的 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Ch3.P14 *输血: 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而引起的血浆成分丢失或破坏和血容量降低的重 要手段,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 疫力和凝血功能 ~Ch4.P27 *自体输血(◆自身输血) :指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既可节约库存血 ,又可 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 ,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分 为回收式、预存式、稀释式~Ch4.P31 *新鲜冰冻血浆: 是全血采集后 6 小时内分离并立即置于-20~-30℃保存的血浆 ~Ch4.P32 *冰冻血浆: 是新鲜冰冻血浆 4℃下融解时,除去冷沉淀成分冻存的上清血浆制品~Ch4.P32 *冷沉淀: 是新鲜冰冻血浆 4℃下融解时不融的沉淀物,因故得名,主要用于血友病甲、先 天或获得性纤维蛋白缺乏症等~Ch4.P32 *休克:指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 ,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 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Ch5.P34 ◆休克指数: 指脉率/收缩压的比值 ,可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指数为 0.5多提示无休克; >1.0~1.5提示有休克; >2.0为严重休克 ~Ch5.P37 ▲◆中心静脉压 (CVP) :指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压力的变化,可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右心 功能之间的关系 ,正常值为 0.49~0.98kPa ~Ch5.P37 *心排出量 (CO):指心率和每搏排出量的乘积,正常值为 4~6 L/min~Ch5.P38 *心脏指数 (CI):指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正常值为 2.5~3.5 L/(min x m2) ~Ch5.P38 *低血容量性休克: 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 低引起。
分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Ch5.P42 *感染性休克: 指急性严重感染引起的休克,以革兰阴性菌内毒素引起的较多见~Ch5.P43 2 *暖休克(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 :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O正常或增高,有血流分 布异常和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 生成不足,病人皮肤温暖干燥~Ch5.P43 *冷休克(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 :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血容量和CO减少,病人 皮肤湿冷 ~Ch5.P4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感染所致 ,表现( 1)体温< 36℃或> 38℃(2)心率>90次/分 (3)呼吸急促 >20次/分或过度通气, PaCO212x10^9/L或<4x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 10%~Ch5.P43 表现为血压↑、体温↑ or↓、白细胞溶解 or↓、外周血管阻力↓、 心律失常、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麻醉: 指用药物或其它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 的~Ch7.P65 ★◆全身麻醉: 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 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 产生 CNS抑制的方法, 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 松弛~Ch7.P68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MAC):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 50% 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 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Ch7.P69 *静脉麻醉药: 指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 ,通过血循环作用于CNS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Ch7.P83 *局部麻醉: 用局麻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 作用~Ch7.P83 ◆区域阻滞: 指包围手术区 ,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Ch7.P86 ▲麻醉平面: 指感觉神经被阻滞后 ,用针刺法测定皮肤痛觉消失的范围~Ch7.P91 *全脊椎麻醉: 是由于硬膜外麻醉所用的局麻药大部分或全部意外注入到蛛网膜下隙,使全 部脊神经被阻滞的现象 ~Ch7.P96 ★控制性降压: 是指利用药物或麻醉技术使动脉血压降低并控制在一定水平,以利于手术操 作、减少手术出血及改善血流动力的方法~Ch7.P100 ★全身低温(低温麻醉) :是将机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以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 缓机体细胞活动,以适应治疗和手术的需要~Ch7.P102 *重症监测治疗室 (ICU):是集中各种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 ,对重症 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Ch8.P106 *心肺复苏 (CPR) :是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 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Ch8.P111 ★▲初期复苏( BLS) :是呼吸、循环骤停时的现场急救措施,一般都缺乏复苏设备和技术条 件。
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恢复生命器官(特别是心和脑)的血液灌流 和供氧初期复苏的任务和步骤可归纳为ABC,A 指保持呼吸顺畅, B 指有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C 指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Ch8.P111 *电除颤: 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使室颤终止的方法将电极板直接放在心室壁上进行 电击者,称胸内除颤置于胸壁上进行者,称胸外除颤~Ch8.P117 ◆急症手术: 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并争分夺秒进行的紧急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 如外伤性肠破裂、胸腹腔内大血管破裂~Ch10.P127 *限期手术: 手术时间虽可选择,但不宜延迟过久,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 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 ~Ch10.P127 *择期手术: 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手术如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腹 股沟疝修补术 ~Ch10.P127 3 ★清洁切口(Ⅰ类切口) :指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脾脏切除~Ch10.P132 ★可能污染切口(Ⅱ类切口): 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 ~Ch10.P132 ★◆污染切口 (Ⅲ类切口):指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污染或感染物的切口。
如阑尾穿 孔的阑尾切除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Ch10.P132 ★甲级愈合: 用”甲”字代表,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Ch10.P132 ★乙级愈合: 用”乙”字代表,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无 化脓~Ch10.P132 ★丙级愈合: 用”丙”字代表,指切口化脓,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Ch10.P132 *外科感染: 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伤、器械检查等并发的感染 ~Ch12.P144 *条件性感染(机会性感染) :在人体局部或 (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 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 称之~Ch12.P146 ◆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 :指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耐药 菌株趁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Ch12.P146 ★疖: 指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 ~Ch12.P150 ★◆痈: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病菌以金黄 葡萄球菌为主 ~Ch12.P150 *急性蜂窝织炎: 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是深部蜂 窝组织 ~Ch12.P151 *丹毒: 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
好发部位是下肢 与面部 ~Ch12.P153 *脓毒症: 因化脓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志均有明显改变 ~Ch12.P158 *菌血症: 脓毒症的一种 ,细菌侵入血循环 ,血培养可检出病原菌 ,有明显临床症状 ~Ch12.P158 ▲◆肠源性感染: 肠道是人体中最大的储菌所和内毒素库,指严重创伤等危重的病人,因肠黏 膜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 ,使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经肠道移位而致的感染~Ch12.P158 *气性坏疽: 是指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的多种梭菌引起的肌坏死或肌炎,是一种迅速发展的 严重急性感染 ~Ch12.P162 *创伤: 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Ch13.P166 *一期愈合(原发愈合) :组织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局部无感染、血 肿或坏死组织, 再生修复过程迅速, 结构和功能修复良好 多见于 损伤程度轻、范围小、无感染的伤口或创面~Ch12.P168 *二期愈合(瘢痕愈合) :以纤维组织修复为主,不同程度地影响结构和功能恢复多见于损 伤程度重、范围大、坏死组织多且常伴有感染而未经合理的早期外 科处理的伤口 ~Ch12.P168 *清创术: 将开放污染的伤口经过伤口清创后变成为接近无菌伤口,从而为伤口闭合与组织 修复创造条件 ~Ch12.P176 *热力烧伤(烧伤):由热力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如火焰、热液、热金属等~Ch14.P179 *Ⅰ°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
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3~7 天脱屑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Ch14.P179 ◆浅Ⅱ °烧伤:伤及表皮生发层、真皮乳头层的烧伤局部红肿明显,形成大小不一样的水疱 , 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如不感染,1~2周内愈合 ,一般不留瘢痕 ~Ch14.P179 *深Ⅱ °烧伤: 伤及皮肤的真皮层,介于浅Ⅱ°和Ⅲ°之间,也可有水疱,但去疱皮后,创 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如不感染,可融合修复,需时3~4周,但 常有瘢痕增生 ~Ch14.P180 *Ⅲ°烧伤: 是全皮层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或骨骼创面无水疱,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 化,痛觉消失,须靠植皮而愈合~Ch14.P181 4 *轻度烧伤: Ⅱ°烧伤面积 10%以下 ~Ch14.P181 *中度烧伤: Ⅱ°烧伤面积 11%~30% ,或Ⅲ °烧伤面积不足 10% ~Ch14.P181 *重度烧伤: 指烧伤总面积达 31%~50% 或Ⅲ °烧伤面积 11%~20% ;或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 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Ch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