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xftxx****915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84KB
约7页
文档ID:375769212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1/7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3.思考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教学难点: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一)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孟子思想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三)写作背景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

齐宣王、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礼遇,但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四)孟子仁政名言原文: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原文: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原文: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二、初读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三、研读课文,读懂文意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注释]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以:用、拿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即“运之于掌上”运,运转[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注释]所以:……的原因 乍:突然 孺子:小孩 于:介词,到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同“纳”,接纳 交:结交 要:求取 乡党:同乡 恶:厌恶 然:这样[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样的心理。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注释]由是观之:由此看来是,此;之,音节助词羞恶: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注释]端:萌芽,发端人之有是四端也:人有这四种发端之,助词,取独;是,这犹:犹如,好像 四体:四肢[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注释]不能:不行 贼:伤害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注释]我:自身 然:通“燃”,燃烧 达:流通,泉水涌出。

苟:如果 以:连词,来 保:安定事:服侍,侍奉[译文]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四、精读赏析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2.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明确: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观点一认可:孟子首先强调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从“四心”推导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观点二不认可:孟子虽然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展开自己的论证,但是在本文最后还是强调“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的正反对比,更是说明一个人即使有善的本性,离开后天的努力也不行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努力4.分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并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明确: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五、写作特点1.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外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2.文章善于运用论证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

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并”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论证,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逻辑严谨,一气呵成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明确: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六、整理归纳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明确】(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七、反馈评价1.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解析: “《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解析:A项,“内”同“纳”,结交B项,“要”同“邀”,求取C项,“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