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原自一身轻 ——东北作家群,宋喜坤 作品,壹,贰,叁,肆,东北作家群的概念,东北作家群名称的由来,东北作家群的历史贡献,东北作家群存在时间,一.东北作家群的概念,,1.是一个“非社团”性质的左翼小说流派 2.其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点 3.他们的作品具有野性、雄浑、粗犷的风格和地域色彩 4.代表作家: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白朗、罗峰、李辉英、骆宾基等 5.代表作品有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的《科尔沁旗草原》等一.东北作家群的概念,,东北作家群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个“非社团”性质的左翼小说流派,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批从东北逃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组成的创作群体其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对侵略者的英勇抵抗,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野性、雄浑、粗犷的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白朗、罗峰、李辉英、骆宾基等代表作品有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的《科尔沁旗草原》等二.东北作家群名称的提出,,1947年,东北诗人高兰在《东北民报》发表《抗战期间在后方的东北作家群》,开始使用“东北作家群”的名称。
二.东北作家群名称的由来,,1951年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首次在文学史中列节介绍“东北作家群” 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等随后正式使用“东北作家群”这一名称三、 东北作家群的 存在时间问题,在形成时间上观点一致: 1935年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的出版,标志着这一文学群体的正式出现在解体时间上存在三种观点:,1.一类是认为东北作家群在全面抗战以后就消失了持这一观点的有杨义、李葆然和逄增玉与君弹做天籁曲,行遍天涯谁知音,第一种观点,“虽然还是东北作家,他们已经从群体中离析,他们在重上征程的时候,把’东北作家群’这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名称,光荣的献给三十年代中期了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与君弹做天籁曲,行遍天涯谁知音,上海时期,“东北作家在‘七七事变’之后,创作更旺盛,艺术上也日渐成熟,在抗战文学事业中,继续做出卓越的贡献,但他们以不再作为有鲜明特点的群体出现,而是融汇到浩大的抗战文学洪流中去了 ——李葆然.《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潮》,与君弹做天籁曲,行遍天涯谁知音,上海时期,“‘七七事变’之后,东北作家的创作渐渐从描写血与火的故乡转向反映关内的抗战现实,与关内作家更多地‘同化’了。
——逄增玉.《流亡者的歌哭——论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 》,2.一类认为东北作家群是在抗战结束后面临新的时代任务,自行解体的持这一观点的是王科、徐塞和马伟业3.第三类观点是笔者提出的,认为东北作家群的最终真正意义上的解体是在东北“《文化报》事件”发生之后,随着萧军离开哈尔滨文坛而解体的与君弹做天籁曲,行遍天涯谁知音,东北作家群的解体分为三个阶段,上海时期是第一次解体,延安时期是第二次解体,哈尔滨时期是最终解体,与君弹做天籁曲,行遍天涯谁知音,上海时期是第一次解体,1939年后,萧军、苏群、罗烽夫妇等先后到了延安,东北作家群第一次解体与君弹做天籁曲,行遍天涯谁知音,延安时期是第二次解体,“罗烽、舒群全是自己影响带领下强健起来的人,也知将来或有分裂”,我感到了一些‘故人’们越来越远了,当然每人全是以为真理是在自己这方面,自己的路才是正确的我不愿意批评或否定他们的路,在他们的观点来看,以至为了当前一种政治上的需要是对的,但我不乐意也不必要和他们一样走,在我也是对的,只要彼此不大妨害了,还是各走各的路方便些,只要大家目的是一个,这倒不在乎谁怎样走法,或采取什么路线” ——萧军日记,与君弹做天籁曲,行遍天涯谁知音,哈尔滨时期是最终解体,“罗烽和白朗对于此次事件的处理——更是白朗——她几乎要毁灭我的一切荣耀与历史……至于金人和苏群,他们是无私心的,只是怯懦而已”,“共成逐客期先后,行见新囚绁(xiè)旧绳”,“君笑我来我笑君,大家都是过来人。
江湖阅尽识沧海,高山流水一曲琴”,与君弹做天籁曲,行遍天涯谁知音,四、东北作家群的历史贡献,1、开拓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题材、新领域,2、塑造了富有时代性格的艺术形象,3、独特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