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举事,而最后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独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专门位应当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疆场英豪和爱国将军的形象保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现在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觉一种凛然杀气和澎湃之势比方这首有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疆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了结君王天下事,博得生前身后名可怜鹤发生!我敢勇敢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固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原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撒大漠,捐躯疆场的可是南渡后他被迫离开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夕阳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其实是亡国浪子的悲忿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必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疆场,但今日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哪处使呢?辛词比其余文人更深一层的不一样,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日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良,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斜阳中扶栏远眺、望穿秋水的形象说到辛词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素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作为封建,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久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有人说辛词也婉约,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但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小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又含有深邃的政治与生活真理真实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我常想,要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世多数是在被扔掉的感触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之为官,却为他准备了磨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精益求精风云,民族的愤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葛,知识的累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敲打,这全部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滚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转动鼓胀,冲击聚集既然这股能量一不可以化作刀枪之力,二不可以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其实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词人之道终于被他修炼到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19.作品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什么表达成效?请联合文本作简要剖析4分)20.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色?请依据文章内容分点回复5分)21.本文的介绍足以使你认同“他(辛弃疾)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独一性”吗?请作简述6分)参照答案:19.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词代表作《水龙吟》,以此为题能突出辛词的豪迈派风格;②“拍”字有力度随和势,恰合辛弃疾这位疆场英豪的形象随和质;③“遍”说明拍的次数多,心中郁愤深,正吻合他报国无门,只好写诗填词的无奈与感慨;④本题正可归纳辛弃疾作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两重身份答出一点得2分。
两点得4分)20.①有一种凛然杀气和澎湃之势②充盈着爱国情怀和光复失地之志③婉约言愁之中,含有深邃的政治与生活真理答出一点得2分,二点4分,三点5分)21.能够①以《破阵子》为例,将它与“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作对比,进而反应了辛弃疾曾为武人的独到经历,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澎湃之势”;②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态度、经历对比,突出辛弃疾欲从政而不得、一直不渝的热忱;③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作比较,重申辛词的婉约言愁中含有深邃的政治与生活真理;④以为只有岳飞的《满江红》可与《破阵子》媲美,而岳飞是武圣,其实不以诗文有名,因此辛弃疾是独到的缺少以说明问题①文中说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却没有指出两首词的不一样之处;②在宋词中,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对此避而不谈;③辛词还有好多描述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村居》,它们与其余词家的同类作品有何差别,也未提及每答出1点得2分其余答案,只需言之有据,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