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董氏由来作者:西边董 1697833495 濡南董氏即今天的新建董姓人,濡南下昆山是今天新建的古名(我在《新建 古地名濡南下昆山的来历及变迁》一文已做详细介绍)董氏是来古新建始开拓 者之一,在本地至今仍有汪、 何、董之说根据谱载我董村开基于明洪武初 (1368 年) ,始祖衍庆公, 推算至今已历 20 几代 640 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族 谱,就只有董继年族亲家遗留下的约在清乾隆元年( 1736 年)纂修的宗谱,此 谱距今也已 200 多年了由于族谱及相关资料缺失, 今天很多人对我们自己宗族 的来源都不是很清楚, 对宗族的历史更是知之甚少 鉴于此本人根据残留族谱及 相关资料整理了此文,供有兴趣的族亲阅读了解一,董姓由来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那我们到底是炎帝还是黄帝的后裔呢?其实炎 帝、黄帝并不是专指一人,而是人物、部落联盟首领之称、氏族、时代多种涵义 组成的一个 “ 整合” 概念只要成为炎帝或黄帝部落联盟首领均称为炎帝或黄帝 简而言之我们不是哪个人的后裔,准确的说应该是属于哪个部落的后裔才对炎 黄时代中华大地已有许许多多的原始人群,组成许多不同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传统观点认为董姓出于黄帝己姓(也有说姬姓),其后颛顼(高阳)生称、称生 老童、老童生重黎与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惠连、惠连生飂叔安、飂叔安之 子为父,父因豢龙而得姓董。
但炎帝部落也有个己姓部落分支,所以还有一个观 点认为董姓出于炎帝部落联盟中的祝融部落,祝融为部落首领, 并负责火种保存 工作,担任炎帝部落联盟的“ 火正” 之职祝融部落又分为己、斟、彭、妘、曹、 芈六个氏族, 其后董氏族又从己姓中分出,彭姓氏族也分化出秃氏族, 形成有名 的“ 祝融八姓 ” 董本义原是指一种制绳索的草, 即蘱草祝融部落分支惠连氏族就是一个擅 长制草绳的氏族,也以董草制绳为因,以董草为图腾,惠连氏族即董氏族那么 不管是黄帝还是炎帝董氏族都是出于己姓惠连后裔惠连氏族因父豢龙有功为董 姓到了舜帝之时,部落出了一个叫“ 父” 的人 父” 有一手驯养、管理一种叫龙的 动物(就是今天的鳄鱼) ,父为舜帝豢龙有功舜帝便把鬷川(今山西闻喜)惠 连氏族活动区确认为董氏部落的封地——董国,父封为豢龙氏, 以封国为姓称为 “ 董父” ,这就是董姓第一代父系始祖 董” 的含义从一种 “ 草” 、“ 氏族之称 ” 转化 为姓氏,並赋于 “ 管理督正 ” 之意简单来说董姓因管火而制绳、因绳而取董草、 因董草为图腾、 氏族之称、 因绳如蛇为出己姓 因豢鳄鱼而确认董氏族活动地为 董国, “ 父” 因国为姓董,这就是董姓的由来。
二,董姓的迁徙变迁董姓与大多数姓不一样, 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码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而一般姓只有二千年历史) ,从董父自帝舜赐姓后繁洐有一百六七十代之多, 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世系繁多董氏家族上历夏商周;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下迄隋唐宋元明清,而今已有976万后裔子孙,占全国人口的0.61%,遍布九州 大地,为华夏大姓之一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董氏先人从发祥地古董国向四方 繁衍播迁,据山东枣庄‘江都堂’董族家谱所说:董氏一族“始于虞;显于汉; 盛于蜀;而大于元” 早在先秦时期 ,董氏族人主要活动地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南部等, 并且已经向西和向南迁移, 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 与当地土著混居, 逐渐融入土著民族之中, 成为土著诸姓之一, 此外也有西南, 北方等外族融入董 氏到秦汉时期 ,董氏已北及河北;东进山东;南逾岭南;东南抵江浙;西到四 川,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后在不断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 地董氏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料所载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载:我祖 西汉大儒;今文经学大师;哲学家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 )人,其曾孙由 广川迁至陇西(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州一带),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 西北) 。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 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氏迁徙而来者隋唐五代是董姓一大繁衍时 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唐朝时 董氏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 黔地区形成, 唐《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 );河东;范阳(今河 北琢县)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 ,唐朝董氏名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 庭兰;五代南唐画家董源; 唐宰相董晋;唐敬文时吏部侍郎董申 (江西第一进士) 宋元金时期, 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 江浙余杭一带此 时出现董姓族人, 这一时期先后有上千董姓族裔宦游大江南北明清之际 董氏约 有 42 万之众,约占全国人口的0.45%,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为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 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人口30%, 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38%,而冀居住了董姓人口的11%为董姓第 一大省三,新建董氏的源流及迁徙过程据族谱《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载:“吾董受姓虞舜,封豢龙于鬷川,传至 广川仲舒公,仲舒公传至陇西郡晋公”。
这样的记载不是我们一家,在南方甚至 全中国大多族谱记载都是董仲舒或董晋的后裔,但记载方面都有很多漏洞或争 议,我们的族谱也不例外 《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中的记载有几处让人摸不着 头脑,时间和事件矛盾或谱载和历史矛盾,我在写的日志小文 《对下昆山董氏支 谱记载错误的一点探讨》 一文有过一点简单论述 世远年湮很多东西其实已经很 难考证,网络上有董氏谱牒研究者, 正在努力寻找其中的真相, 但要想探究清楚 还要我们董氏后人付出很多努力 而我们新建董氏明确记载的一世祖董申记载清楚世系清晰《濡南下昆山 董氏族谱》载: 一世祖: 申,字,维坤,行二,世居河中虞乡万岁里(今山西 偃师市大口乡董村),幼有大志、博通诗礼,举进士官寓陆州清溪(今浙江淳安 县),著伟绩配王氏赠番国夫人,寿七十二,谥号二乂公生子三:长曰全福、 次曰全衽、幼曰全桢,皆异神始迁海口下市井头(今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海口 镇海口村) 董申据相关资料分析约出生于公元797 年 谱载寿七十二,那卒约 869 年,葬于海口村西杏花园其妻王氏敕“番国夫人”现墓碑尚存,董公 履任,政优绩显,颇有官声并带起一方尊儒祟学之风,后世子弟学以致仕者,贤达以致仕者, 累至近代, 达四百余人之多。
他的祖辈可能也是从陇西迁往河中到 唐朝中后期, 由于北方藩镇混战, 致使当地居民纷纷南迁, 官至吏部侍郎的董申 率其家迁居海口 有说:因董申与祖辈都是唐朝高官,家族成员又以经营茶叶生 意而巨富,由此海口建村时高规格、高起点,建造了一座“村城“,其城布局较为 完整地保存至今 海口古村充分体现了唐代古人建村的理念有资料显示海口古 村是董申一手设计建造的 因董氏大家族建村海口, 再加上原有的邹姓、 羊姓等 居民人多似 “海“又由于江西李宅水、浙江体泉水、安徽乐安水在此交聚汇流,好 称“ 三江归一口 ” ,故而村名合称为 “ 海口“宋朝,海口称为 “市“分五街,五街分 别称为上市、中市、前市、后市、下市总长2500 余米,宽 3 米左右俗称五里 街有千年古樟为证古风尤然可辨 董申的三个儿子长子董全福、季子董全讬、幼子董全祯也都是响当当的人 物我们的族谱也有记载:长子全福公配刘氏,生三子:贰、捌、十贰,行四, 曾遇异人授以古剑, 逐有神异,唐末广明盗起转漕, 以助弟全祯讨贼, 舟行银港, 有蛟为害,公仗剑斩之,与蛟俱毙,邑人念勤王致死立庙祀之谥曰:银港次 子全讬,行第七,好巨人长者,公秉性温厚,孝友克敦,储粟济乏,藏金周急乡 里,颂之。
配李氏,生七子:从株、从积、从稚、从和、从稼、从稞、从秾从 积公、从稚公自海口徙江南太平府繁邑(今安徽芜湖市繁昌县)现在南陵、繁 昌、芜湖、泾县的一部、宣城的一部都是二公之后裔幼子全祯,行第九, 配张 氏,生一子:九唐天祐中,官至殿中侍御史,赠封端公,为将首与黄巢战不捷 自刎而死, 逐有神异, 国人建坛蓬湖之侧额邑威烈祠根据族谱记载世系我支即 董全福后裔 《海口名人典故》 :唐末广明年间,国局紊乱战事频发,海口董氏二 世祖,董全福助弟战因其弟率军在前线作战,他便在后方筹运军粮,助弟赢得 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一日从海口黄渡河押运军粮渡河,船行海口银港, 有蛟为害 (蛟:鳄鱼古名),与蛟大战俱毙, 邑人念全福勤王死, 在银港河边岗上立庙祭祀, 帝下旨谥曰:银港威烈神,斩蛟处曰:浴龙池,全福墓在庙后宋有一学士游全 福庙时诗曰: “ 异人古剑昔时分,漕运充兵为弟昆,蛟害已除公亦殒,至今银港 水犹浑 ” 九世孙中奉大夫董鸿,字子渐也是海口又一大名人,事蹟详于墓志 “寿八十一隐几而逝,人以为得法之正,生七子:时成、时中、时显、时用、时 举、时敏” 宋政和年间董申第 11 世孙叫董知达, 二五公,他可能是个生意人走到今天 的安徽泾县, 看到泾县中村的山水风景优美于是安家江南,占籍中村, 成了中村 董氏始祖。
明嘉靖壬辰 (1532 年)徐冠顿撰写泾川 《中村董氏宗谱》 序“···董 氏先世来自德兴之海口,曰念二五公者,商游池宣,爱中村山水,萦纡,风气完 聚,逐家焉,逮今若干年矣···”《濡南下昆山董氏支谱》:十一世公讳知 达,字伯亨,行二十五,生于宋政和癸已年(公元1113 年),政和年间由德兴 海口商游客至池宣,爱中村之山水,萦纡,风气完聚,遂家焉,配王氏葬石坎继 娶杨氏与公合葬本都西峰庵亥山已向(清末坟茔被山洪冲毁, 现移葬村西山已向 兰花形) 生一子:六一公 到了元末,董申第 19世孙也就是董知达,二五公的9 世孙 衍庆公就是我们 新建董氏的一世祖了《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之乾隆元年(1736年)董志寓 所撰与泾川中村《会谱记》有:“·····先人贻云,世为泾川人,居井边, 因盗葬龙官山,潜逃于此,因家焉····兹土不识有井边龙官山,当是时十二 房房长皆在,坐近相视私语曰:古名也,易改数百年,虽土人不知,若云然传询 非矣顷之靖官出新旧谱使共阅之,果衍庆公裔也,于是族尊及十二房房长起,指谱徐语曰:子祖衍庆公诚然矣,抑知复有二五公、六一公、七一公三世乎,三 世两支公祖也,子支旷祀人矣····”。
元末因为战争兵燹,百姓民不聊生 我处始祖衍庆公, 因因盗葬龙官山逃离了家乡, 在外飘无定所 直到他到达古时 的新建才安定下来,开荒劈土,圈地建村,听闻族中年长者据上代传言,始祖始 来时是居夹山 (今天的南陵自然村对面的无分场一带),所以过去又有夹山董之 称三个儿子分析而居:长子兴一公据居近号西分(今西汪村),次子兴二公据 居蘆塘蛇形嘴(今民权一带) ,幼子兴三公据居近号东分(今东元村) ,始祖衍庆 公客卒时已是明初约公元1368 年《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衍庆公,讳字 缺,世居泾川之井边即中村(今泾县云岭镇中村董家村),公赋性超爽,素履清 操厌烦元末之乱,而隐迹韪名,流寓无定,配缺,生三子:兴一公、兴二公、 兴三公及洪武定鼎金陵(公元1368 年)公已客卒,三子始迁于濡须之南下昆山 居焉长子兴一公据居近号西分(今西汪村),配余氏复配王氏,生卒俱缺,合 葬何家塅东首眠牛形,生一子:旺玉公次子兴二公据居蘆塘蛇形嘴(今民权一 带) ,配汪氏,生卒俱缺,葬蘆塘蛇形,生一子:旺元公幼子兴三公据居近号 东分(今东元村),配李氏,生卒俱缺,葬梓树坟,生一子:旺十公”四,西汪兴一公支下五大房的分析根据族谱世系记载的分析,今天的西汪村即是衍庆公长子兴一公支系,兴 一公生一子即西汪村二世祖旺玉公,名叫董海。
董海生有五子:长子良兆公(为 西汪村长房之祖)、次子良明公(谱中对他的记载皆为缺失)、三子良吉公(为 西汪村三房之祖即今天的三房自然村)、四子良栋公(为西汪村四房之祖)、五 子良材公(为西汪村五房之祖)致此兴一公支下因人丁兴旺又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