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问题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40KB
约8页
文档ID:422976510
“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问题_第1页
1/8

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问题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一直是家校沟通的难点之一,“双减”政策对家校沟通工作提岀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沟通渠道顺畅,需要学校、老师主动沟通,家长积极配合,共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心理健康以及“双减”等情况的分析,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措施关键词:家校沟通;“双减”;留守儿童;沟通平台“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课后作业繁重以及课外教培泛滥的情况[1]双减”后,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机构大规模关停,取而代之的是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重归校园,小学教育由原来的学校、家长和培训班三者复杂的关系转变为学校与家长间的简化关系,家校沟通更加密切,沟通内容更复杂多变,对家校沟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家校双方都面临新的挑战双减”政策推行已近一年,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学生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家长间“内卷”情况得到缓解,经济压力有所减轻,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从家校沟通角度来看:一方面“双减”客观上加强了家校双方沟通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思想情绪波动,而很多家长也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情绪在学生群体中,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问题一直是难点问题[2]。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很多留守儿童原本的学习环境是“学校一补习班一家”的三点一线模式,“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原本的学习生态被打破,但留守儿童的父母却依旧无法回归家庭,所以,如果做不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将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特殊性(一)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特殊性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类特殊学生群体,其日常监护模式往往是隔代监护或委托监护,他们远离父母,而且往往坚忍独立,但也不善言语表达,面对“头疼脑热”等小毛病,往往选择独自忍耐,不对家长和老师说,这就给家校双方的正常交流造成了困难,也就更加要求保持家校沟通,及时注重学生的身体状况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也给家校沟通造成了一定困难[3]因为监护人多为隔代的老人,这些老人年纪较大,不善使用智能,对学校要求的家校沟通软件或平台使用有困难,这也给家校及时沟通造成阻碍此外,老人对孙子辈的教育观念更多是疼爱为主、教育为辅,很多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无条件”顺从,对其“优点”无限放大,对“缺点”则“视而不见”,这种“溺爱”也增加了家校沟通的难度一)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阳光的心态往往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消极低沉的心态往往使儿童身心俱疲,影响学生学习、交际、生活、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心理健康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4],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受其成长环境影响更深对如东县光荣小学五年级某班的家庭情况数据调查显示,班级学生单亲家庭接近四分之一高离婚率是当前全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无论选择与父母哪一方生活,都将面对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不但如此,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因为承受感情或家庭压力,往往选择外岀务工,他们自然成了留守儿童,对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通过对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这部分孩子普遍存在学习效率低、同学间交际少、不活泼开朗,甚至个人卫生都无法自理等情况这部分学生的家校沟通极其困难,因为家长个人原因,交流不畅,很多家长存在抵触情绪,甚至有很多监护人外出多年,对孩子不闻不问,直接留给爷爷奶奶照料在部分家长的理解中,只要给孩子按时寄生活费,就已经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亲子关系严重疏离单亲留守儿童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存在自卑感,家庭成长环境又无法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这对家校沟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经济条件连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焕然一新不过在一些农村地区,尚有很多老年人甚至年轻家长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对女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多子女家庭中,上述情况尤为突出,这些家庭因为抚养子女的压力,家长往往选择外出务工,孩子则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有极个别家庭,将男童带到务工城市上学,女童则留在农村上学,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可想而知这些家长在与学校沟通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耐烦、不理解、没必要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家校的沟通顺畅三)“双减”对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影响“双减”政策的施行,对全社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学生在这场变革中受益最多,比如作业建设、课后活动增加,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家长在享受到了课后服务以及经济压力减轻等好处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困扰”,比如与老师的沟通变多,补习班关停后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变多等最后,教师在这场变革中增加了工作量,身心都承受了巨大压力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家校沟通是保障“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没有顺畅的家校沟通,无法保障学校政策的精确传达和实施;对于家长而言,原本很多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补习班”托管,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现在却不得不重新规划家庭教育此外,部分老年人对智能和信息化软件的使用并不熟悉,甚至没有智能,需求助邻居、亲戚,这些也都是现实问题这也说明,学校要注意沟通平台的建设,合理利用沟通手段。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策略做好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不但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践立德树人、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针对这部分特殊学生群体,如何做好家校沟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教师摆正心态,坚持“立德树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是家校沟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家校沟通的校方代表,理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牢记自己的工作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决不能麻痹大意、思想松懈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为国家建设出力,作为教师,接受党和人民重托,理应牢记自己的“育人”使命,不忘自己的“师道”初心,不能因为留守儿童家校沟通困难就放弃沟通,要克服畏难情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教师作为家校沟通的一线工作者,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理应注意方式方法,主动联系,耐心讲解,戒急戒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理应体现关爱,润物无声,仔细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熟悉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对症下药”一)学校做好保障,肩负“使命担当”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的载体,肩负着为国育人的历史使命,理应主动担当,为家校沟通做好保障工作,具体有以下措施1.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做好坚实后盾家校沟通本质上是人与人间的交流,难免岀现家校冲突。

学校要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做好后盾,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能做“拉偏架”的事,既不能刻意为难家长,也不能寒了老师的心理应做好相对应预案,尽量避免“朝令夕改”,让家长和老师产生反感情绪2.做好教师心理工作,为教师解决现实问题“双减”后,家校沟通工作量的陡增,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身心都是一种挑战,所以从学校层面岀发做好教师心理工作,对于避免教师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3.合理分配教师工作量,向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倾斜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作为家校沟通的直接执行者,承担了烦琐的家校沟通工作,而随着“双减”政策以及“课后服务”政策的实行,家校沟通工作量又有增加,对教师的身心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所以,在工作量分配上向教师倾斜是合情合理且很有必要的4.合理安排,责任到人在家校沟通工作中,走访家庭、收集资料、对接帮扶等任务往往都落在责任领导和班主任教师的肩上,从实际情况来看,光靠这些人员的力量,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家校沟通工作的需求学校应积极宣传、合理安排,调动全校教师力量,责任到人,综合考虑年纪、身体状况,给全校符合条件的老师安排对接家庭,做好日常的走访沟通工作如果将所有工作全部分配到责任领导和班主任教师的身上,既不符合“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符合客观工作规律。

每位老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安排工作必须考虑实际情况,既不能搞“一刀切”懒政,也要杜绝绝对平均主义与此同时,学校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所有教师都要提高自身觉悟,党员同志更理应发挥带头作用,配合学校的工作安排,人人投入到家校沟通的工作中,要让全社会看到教师群体的努力,推动社会正能量发展三)合理利用沟通平台,保持渠道畅通多年来,各种类型的家校沟通平台不断涌现,功能丰富但相近,出发点都是方便家校双方的及时沟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的桥梁、纽带作用因为沟通平台具有地区和学段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往往选择不同的沟通平台对于多子女家长来说,往往需要同时驾驭不同软件,对于普通家长来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迅速、全面掌握这样的小众软件,所以,很多流行一时的软件平台要么被淘汰,要么苦苦支撑,难以推广近年来,因为智能以及4G、5G技术的普及,和无疑是操作最为简便、普及度最为广泛的“天然”沟通平台[5]在实际操作中,和平台已经成为全国性、覆盖全学段的沟通“神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所以,作为学校,理应尊重并合理利用好和平台,并将其作为家校沟通的主要平台,同时建议平台方合理开发更加专业的家校沟通应用程序,集成在或平台上,相信能够极大地促进家校双方的沟通交流。

除了合理利用或平台,校方还要结合传统、短信等方式辅助家校沟通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老年人不会使用或没有智能的情况,对于或等年轻人习以为常的“必备”软件,这些老人并不熟悉,他们的年纪、精力也不足以支持他们完成这些软件的熟练使用,所以,应结合他们熟悉的、短信等,及时沟通学生情况作为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岀发,不能因为“怕麻烦”而不沟通或少沟通,打一个、发一个短信,拉近了家校的距离,解决了沟通问题,对每一个孩子负责,本就是老师的职责四)做好特殊家庭工作,主动加强沟通在农村有一部分家庭比较特殊,如双亲都在外务工、父母离异且外岀务工、爷爷奶奶身体抱病无法正常照顾孩子等,这个部分家庭是留守儿童家庭中的特殊情况,家庭负担较重,监护人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造成家校沟通困难针对这些特殊家庭,当前国家虽有专门的财政补贴,但不能完全解决孩子的正常学习尤其是家校沟通问题有些监护人年纪较大,家庭思想负担较重,对家校沟通工作嫌麻烦,不配合,有抵触情绪,是家校沟通工作中的难中之难双减”背景下,需要每一个学生监护人都能与学校保持畅通交流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做好主动对接工作,加强沟通校方能够针对在校生进行全面摸底,重点排查,建立沟通难点家庭档案,安排专门对接老师,走访家庭,了解情况,主动帮扶。

针对困难家庭,学校层面要尽力解决问题,比如,之前线上教学期间,六安市金安区教育局通过摸底排查,在上课前一天,为71名困难学生送上了新,保证了线上教学的正常进行,这就是主动摸查、主动帮扶的鲜明例子,温暖了学生、家长的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针对部分老年监护人不会或不善使用智能或相关沟通软件的情况,理应通过走访的机会,宣传国家政策,同时主动帮助他们学习使用软件,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赢得家长的支持,这样在今后的家校沟通工作中必然能够事半功倍三、结论和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必须突破留守儿童家庭这个家校沟通的难点;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其身心发展影响长远,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在家校沟通工作中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调动一切力量,确保沟通渠道的顺畅具体有以下建议:(1)从老师本心出发,摆正心态,做好“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工作的准备,克服畏难情绪,绝不能弄虚作假,存在侥幸心理,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对症下药2)学校要合理安排好工作量,调动全校力量,投入家校沟通的工作中,绝不能将所有工作推给责任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以党员同志为中心,发挥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家校沟通工作的可持续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