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获奖科研报告Operation; Sense of volume; Reading; Calculation 关于数感的内涵界定,在新课标中已有说明,在此就不做赘述曹培英教授对数感做了一个通俗的解释:既然数感是一种感悟,而“感悟”的本意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那么通俗地说,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数感是一种感悟,是“隐性”的,不同于显性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成效可立竿见影因此,数感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不可忽视,学习数感应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低年段是数感培养基础阶段,笔者认为数感的培养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结合实物操作,培养数感 课标中对数感的内涵界定中有一个关键词“数量关系”关于“数量关系”,史宁中教授指出:数量关系的本质是数量的多少,抽象成“数”就是“数”的大小如:在认识“2”时,光让学生认识“数”字“2”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让学生知道“2”比“1”大,比“3”小一年级刚入学时,就会发现一些学生会很快地拿8个手指头——左手5个,右手3个进行计算,但当换一种拿法时,他们却不知那样也是8其实这些学生只是记住了8所对应的手指的样子,他们并不知道8所对应的数量的多少。
因此,一年级认“数”教学时,当学生很流利地念“数”时,不能以此断定他们已经理解了“数”,部分学生可能只是像背古诗一样把“数”给背了下来,并未理解其中的大小关系笔者在教学“1~5的认识”时,学生分别用1~5根小棒摆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随着小棒的增多,所能摆出的图形会越多样,从而感受1~5的数量变化数数时,随着小棒的增加或减少一一对应着数数,从而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数”的教学时,还要重视引领学生感知“数”的另一种形式即序“数”形式如,利用班级的座位排列,从前往后“数”,小冬排在第3个,那么小冬的前面有2个同学,排在他后面的小红就在第4这样的教学,情景自然,过程简单,可加深学生对“数”的感觉和理解 二、排除“量”的干扰,建立数感 关于数感培养,教师常常有一些做法,如,在教学“数”的概念前,教师发给学生花生米,让学生估一估;在教学“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一把抓100粒米、100张纸、100粒花生,看谁抓得准结合曹培英教授关于数感的解释,就会发现上面的做法有所偏颇,估豆子,估米,估纸张,这些其实是培养学生对具体实物量的感觉和理解,而不是对“数”的感觉和理解。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相融合,并合理选择教学用具,尽量排除“量”对学生干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出示学生一年级上册学写的100个汉字(图1)教学“数”的概念前,学生数数一共有多少个汉字数”的概念教学后安排练习,请学生用一个大圈分别圈出68个汉字,圈出51个汉字,圈出99个汉字 数数,离不开具体的实物,现实世界中没有抽象的“数”,培养数感难免涉及量汉字是学生学习中最熟悉的,学生在数数过程中就会排除汉字的量感,把注意力集中在数数中来学生程度不同,“数”法就不同对于100以内的数数,笔者认为各种“数”法都有其优势之处在此,笔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各种“数”法在体验不同“数”法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数”的含义在教学“数”的概念之后,学生圈出相应要求数量的汉字,51和99这两个“数”在1~100这些“数”中有其特殊性,51是100的一半多1,99添上1就是100学生对数量关系不同角度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圈法,不仅体现了孩子思维中的“个性”,还通过思维的碰撞,加深了对数量关系的感觉和理解 三、发挥读的功能,强化学生的数感 讀数可以读出数感,“数”的汉语读法与位置制紧密相连,具有读出“数”的含义的功能。
例如:8796读作八千七百九十六就表示有8个千,7个百,9个十,6个一语言本是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当学生在明白读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读数,读着读着自然也就读出了对“数”的感觉和理解如,在教学“数”的读法时,结合计数器图示,4个珠子分别画在十位和个位上,写“数”“40”和“4”教师提出疑问,为何同样都是4为什么一个读作“四十”而另一个读作“四”呢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两个4所在的“数”位不同,含义不同,那么读法也就不同一个表示4个十所以读作“四十”,而另一个表示4个一,就读作“四”试想,如若学生在低年级时有相关读数的训练,而形成“读数就是读出计数单位”这样的认知,那么在认识小“数”时,学生是否就会感觉到把“36.36”读成“三十六点三十六”的不妥之处 四、结合计算训练,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数”的运算过程中,能看到数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口算98×3算法一,270+24:将98拆成90和8;算法二,300-6:即3个100减3个2;再如,在计算120÷0.25时,很多学生能转化成120×4来计算这些都是运算中的数感表现实例,也就说明了“数”的运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一年级的计算训练中,结合数感的培养,可设计以下多样化的口算练习。
例如,让学生说出加“数”是8的算式,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说的算式按一定的顺序写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说说按这样的顺序,8+3的下面写的会是什么算式呢?学生回答8+4=12后追问:那么8+4你是怎么算的呢?除了用凑十法外,学生还会沟通上下算式的关系进行计算,如,4比3多1,8+3=11,那么8+4就等于12,等等这样的训练可反复进行,如,说说8+9=17的上一道会写什么算式?那么8+8=16你又是怎么算出来的?诸如上面的口算练习,既不枯燥,又包含着“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利用“数”之间的关系找出多种计算方法,此类的计算训练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和发展 五、结语 数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存在于学生数学学习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学素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数感的建立、内化与发展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