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问题情境课例研究

g****z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96KB
约5页
文档ID:528226558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问题情境课例研究_第1页
1/5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问题情境课例研究情境,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它受教师关注的热度陡增,几乎是无情境不教学但对情境教学,还有以下三点需要厘清一、情境,不能脱离课程视角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这段的表述非常重要,它涵盖几个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它对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学习载体和学习方式等都做了界定而课标对“语文学习任务群”又是这样表述的:“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习”,为什么不叫“教学”任务群,而叫“学习”任务群,强调主体是学生;“任务”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既然称“任务”,就强调驱动和导向作用,而驱动和导向关联的则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而“群”则意味着新课程的学习是整合的,是项目学习是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的综合,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逐项训练只有理解了新课程的这些关键概念,只有厘清了这些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情境”它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语文作为跟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学科,它的情境是多样化的既包括单元的人文价值指向,也包括以课文为主体的学习资源,具体任务中提示的支架性材料,以及师生之间共同的生活场域学习资源等支架性材料的,它呈现形式包括图片、视频、文字材料、语言描述等,可以是单一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组合课标中是这样表述情境的:“要使课程内容情境化,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强调情境的“真实”,是因为生活情境本身是“真实”的;而之所以强调“富有意义”,是因为它是作为教学的载体而存在的它不是单纯的生活情境,而是饱含教师教学意图的、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课标落地、课标进课堂,实际上就是生活情境教学化让学生知道教材中学的知识要“到哪里去”,要“学以致用”用中学,学中用”,这就是情境带来的良性循环离开课程视角的情境,也只能是故事而已,除了创境和激趣,也再无意义而言二、情境,不能离开任务驱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不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集能力构建、技能提升和素养养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所以设计情境任务就是要把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的方式方法都涵盖其中。

情境素材的价值,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为了学生提供学习的背景、条件与氛围,更是为了形成驱动性任务,去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语文核发素养尤其是面对新教材的大单元设计,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大情境、大任务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设计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具有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具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只有情境,没有任务;即使有任务也不具备挑战性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呢?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下片几乎全是典故,如果从典故入手进行分析,那么就只能停留在知识讲解或能力训练的层面学生最终获得的只能是零散的生硬的知识点,而不能建立起语文知识和学生的语文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不妨设计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辛弃疾对这次北伐是否抱有必胜的信心?通过这个任务可以把整个下片贯穿起来:典故运用之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都能辐射到对学生来说,这个任务既是驱动又有挑战,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学习必修上“生命的诗意”这个单元时,可以设计一个向“中华魂读书”活动推荐苏轼或辛弃疾词作的活动这个任务考虑到了整个单元前后课时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课时在单元中的作用这个任务的设计能聚焦文本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命运、国家命运紧密相联,让学生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个人的成败得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可谓意义重大所以,新课程的教学必须依据课标精神,围绕核心素养,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单纯的知识点的训练走向整体的、综合化的情境任务的设计三、情境,不能忽视文本细读虽然说教材只是学习材料、学习支架,但教材毕竟是体现了上位者意识、国家意识的,是多少专家耗时耗力精心编写的最重要的学习材料所以,不管是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决不能完全架空文本如果架空文本,为情境而情境,为活动而活动,那只能是空洞的热闹、虚假的繁华语文学科最本质性的东西是不能丢的是不能离开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些基本的活动、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训练而去空谈情境的语文的所有实践活动、学生与文本的所有交流,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没有文本细读,如果脱离了语言这个最重要的抓手和依托,语文的学习是无法成立的比如学习《哦,香雪》时,学生会忽视作者铁凝的创作初衷,甚至不理解铁凝对她笔下的山村少女的深沉热爱所以学生会觉得凤娇是作为香雪的对立面而存在的,认为香雪注重精神追求,凤娇则注重物质追求实际上凤娇除了直率、豪爽、泼辣外,又是淳朴、善良、热情、诚恳、自尊的学生在阅读时极容易将凤娇做扁平化处理,不能把她作为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丰富的人去审视和解读而要想破解这个难题,必须进行文本细读再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蕴含了很多不便言说的内容,情感复杂而微妙,是整首词最难理解之处21岁就率抗金义军南归,一直期盼借助南宋的朝廷之力北上抗金、恢复中原的辛弃疾,在苦苦的等待中蹉跎了整整43年!43年过去,南宋抗金的大好形势一去不返,北伐无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喊出的是词人的满腔忧愤,身为老将上阵杀敌的渴望,舍我其谁的担当,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没有文本细读,就没有诗词的学习!立足大单元,注重整合,创设情境任务,既见篇目,又见素养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和考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