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A附录A(规范性)常见老年人群健康食品消化吸收率参考值表A.1给出了常见老年人群健康食品消化吸收率参考值表 A.1 常见老年人群健康食品消化吸收率食品类别宏量营养素消化吸收率微量营养素消化吸收率其他功能性成分消化吸收率乳类制品蛋白质消化吸收率约87%89%;碳水化合物(乳糖)消化吸收率,乳糖不耐受老年人群消化吸收率较低,正常人群约90%98%钙消化吸收率约30%40%;维生素D消化吸收率约50%70%(因个体差异较大,受阳光照射等因素影响)-谷类制品(精细谷物,大米、白面制品)蛋白质消化吸收率约80%88%;脂肪消化吸收率约85%92%;碳水化合物(淀粉)消化吸收率约95%98%维 生 素 B 族 消 化 吸 收 率 约60%80%(因加工精度影响,精米白面中维生素B族损失较多)膳食纤维消化率约20%30%(以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为主,不同谷物膳食纤维含量和消化率有差异)谷类制品(全谷物,燕麦、糙米等)蛋白质消化吸收率约75%85%(相对精细谷物略低,因含有较多膳食纤维影响);脂肪消化吸收率约80%90%;碳水化合物(淀粉)消化吸收率约90%95%(因膳食纤维包裹,消化速度相对缓慢)维 生 素 B 族 消 化 吸 收 率 约70%90%(保留较多天然维生素 B 族)镁、铁等;矿物质消化吸收率约20%35%(因植酸等抗营养因子影响)膳食纤维消化率约30%40%(含有较多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蔬制品(新鲜水果,苹果、香蕉等)碳水化合物(果糖、葡萄糖等)消化吸收率约95%98%;蛋白质含量低,消化吸收率约60%70%(可忽略不计);脂肪含量低,消化吸收率约70%80%(可忽略不计)维生素C消化吸收率约80%95%(不同水果维生素C含量和稳定性不同);钾等矿物质消化吸收率约60%80%膳食纤维消化率约25%35%(不同水果膳食纤维含量和特性有差异)果蔬制品(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碳水化合物(少量淀粉、膳食纤维等)消化吸收率,膳食纤维消化率约20%30%,其他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率约85%95%蛋白质含量低,消化吸收率约60%70%(可忽略不计);脂肪含量低,消化吸收率约70%80%(可忽略不计)维生素K消化吸收率约70%90%(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K);叶酸消化吸收率约50%70%(受烹饪方式影响较大);钙、镁等矿物质消化吸收率约20%40%(因草酸等抗营养因子影响)膳食纤维消化率约20%30%豆类制品(豆浆)蛋白质消化吸收率约84.9%(相比整粒大豆,破壁后消化吸收率提升),脂肪消化吸收率约85%90%;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率约80%90%铁消化吸收率约10%20%(受植酸等影响,生物利用率较低)膳食纤维消化率约25%35%豆类制品(豆腐)蛋白质消化吸收率约90%95%;脂肪消化吸收率约90%95%;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率约85%95%钙消化吸收率约30%40%(因豆腐制作过程中可能添加钙盐)膳食纤维消化率约20%30%6BB附录B(规范性)试验操作详细流程示例B.1体内人体试验操作流程示例B.1.1受试者招募与筛选通过社区宣传、医疗机构合作等渠道发布招募信息,招募年龄不小于60周岁的老年志愿者,按年龄(60岁70岁或70岁80岁或80+)、基础疾病(如胃酸缺乏症患者单列组)分层抽样。
对报名志愿者进行初步健康评估,包括询问病史(如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胃肠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用药情况、饮食习惯等安排志愿者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如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心电图、腹部超声等检查,血糖监测应于餐后15min、30 min、45 min、60 min、90 min、120min多点采样,绘制血糖应答曲线,确保志愿者身体健康,无影响消化吸收试验的疾病根据体检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签订知情同意书B.1.2试验前准备对筛选合格的志愿者进行饮食培训,使其熟悉试验期间的饮食要求,确保在试验前一周内保持相对稳定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可能影响消化吸收的特殊食物(如高膳食纤维食物、辛辣食物、酒类等)准备试验所需的健康食品,按照标准配方和工艺进行生产或调配,确保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对食品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确定其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及其他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准备试验所需的采样器材,如无菌粪便收集盒、尿液收集容器、采血针、采血管等,并进行消毒处理安排试验场地,确保场地环境安静、舒适,具备良好的卫生条件和采样设施B.1.3试验过程志愿者进入试验场地,在试验前一天晚餐后禁食10 h12 h,次日清晨采集空腹血液、尿液样本,作为基础值。
给予志愿者规定量的受试健康食品,同时记录进食时间在进食过程中,观察志愿者有无不适反应按照规定时间间隔(如进食后2 h、4 h、6 h等)采集血液样本,检测血液中营养素浓度变化收集志愿者进食后24 h内的全部粪便,记录粪便重量,粪便样本需在排出后30 min内置于-80保存在试验期间,志愿者需保持正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按照正常作息时间休息试验周期一般不少于8周,期间每天重复上述采样过程,并观察志愿者的身体状况和饮食情况注:如受试者出现腹泻(Bristol量表6级)宜立即终止试验并记录为无效数据B.1.4样本检测将采集的血液样本送至专业实验室,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测定血液中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代谢产物等)的浓度将粪便样本进行处理,采用化学分析法(如凯氏定氮法测定氮含量以计算蛋白质消化率、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含量等)测定粪便中未消化的营养素及相关成分残留量根据血液和粪便检测结果,结合健康食品的摄入量,计算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率B.1.5数据整理与分析对试验过程中获得的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包括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饮食情况、采样时间、样本检测结果等。
剔除异常值,如因志愿者未按要求进食或采样过程出现失误导致的数据7采用统计学软件(如 SPSS、Excel 等)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比较不同健康食品或不同受试组之间消化吸收率的差异,并进行显著性检验(一般以 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B.1.6注意事项试验过程中密切关注志愿者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进行处理,并记录相关情况确保采样过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样本污染和交叉感染试验期间志愿者的饮食应严格控制,除受试健康食品外,其他饮食应保持一致,且符合老年人群的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对试验数据进行严格保密,保护志愿者的隐私8B.2动物试验操作流程示例B.2.1动物选择与饲养选用与人类消化系统生理特征相近的老年动物模型,如老年大鼠、老年犬等一般选择6个月龄12 个月龄(相当于人类老年期)的动物从正规动物供应商处购买动物,确保动物健康、无疾病动物购回后,在实验室环境中适应性饲养一周,使其适应新环境动物饲养环境宜保持温度(2225)、湿度(40%60%)适宜,通风良好,光照周期为12 h光照,12 h黑暗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和标准饲料B.2.2试验分组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将动物随机分为受试组和对照组,每组动物数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一般每组不少于10只)。
受试组给予受试健康食品,对照组给予等量的基础饲料或安慰剂(与受试健康食品外观、口感相似,但不含有受试成分)B.2.3试验前准备对动物进行编号,便于识别和记录对动物进行全面体检,包括体重测量、体温测量、血常规、生化指标检测等,确保动物健康状况良好,无影响试验结果的疾病准备试验所需的受试健康食品,按照动物体重和营养需求计算给予量,并将食品加工成适合动物食用的形态(如制成颗粒饲料、灌胃溶液等)准备试验所需的采样器材,如动物代谢笼(用于收集粪便和尿液)、采血针、采血管、解剖器械等,并进行消毒处理B.2.4试验过程动物在试验前禁食12 h16 h(根据动物种类和试验要求确定禁食时间),不禁水禁食结束后,称量动物体重按照预定剂量给予受试组动物受试健康食品,对照组动物给予相应的对照物可采用灌胃、自由采食等方式给予,但需确保动物摄入规定量的食物将动物放入代谢笼中,收集动物进食后24 h内的全部粪便和尿液,记录粪便和尿液的重量,并分别冷藏保存在试验期间,定期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活动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记录并处理试验周期一般根据不同营养素和食品特性确定,一般不少于X天在试验结束时,对动物进行安乐死(采用符合动物伦理的方法),解剖获取相关组织器官(如肝脏、小肠、肾脏等),用于检测营养素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B.2.5样本检测将采集的粪便、尿液样本送至专业实验室,采用与人体试验类似的检测方法测定其中营养素及相关成分的含量对解剖获取的组织器官进行处理,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组织器官中营养素的含量、代谢酶活性等指标根据样本检测结果,结合动物摄入的健康食品量,计算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率B.2.6数据整理与分析对试验过程中获得的动物基本信息、健康状况、饮食情况、采样时间、样本检测结果等数据进行整理剔除因动物疾病、意外死亡等原因导致的异常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受试组和对照组之间消化吸收率的差异,判断受试健康食品对动物消化吸收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9B.2.7注意事项试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动物伦理原则,确保动物福利,减少动物痛苦控制动物饲养环境的稳定性,避免环境因素对试验结果产生干扰在给予动物受试健康食品时,注意观察动物的采食情况,确保动物摄入足够量的食物如发现动物拒食或采食不足,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食物形态、采用强制灌胃等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严格保密,保护动物试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10B.3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模型试验操作流程示例B.3.1试剂与仪器准备准备模拟胃肠道消化所需的试剂,如胃蛋白酶(以 0.1 mol/L HCl 溶液配制,浓度一般为 4 mg/mL)、胰蛋白酶(以 0.1 mol/L NaHCO溶液配制,浓度根据试验要求确定)、胆汁提取物(以 0.1 mol/L NaHCO溶液配制,浓度一般为12 mg/mL)、缓冲液(用于调节pH值)等。
准备试验所需的仪器,如恒温振荡水浴锅、pH 计、离心机、高效液相色谱仪(用于检测消化产物)、电子天平、移液器等,并对仪器进行校准和调试B.3.2样品制备将受试健康食品粉碎成均匀的粉末状,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根据试验设计确定称样量),放入具塞比色管或反应容器中模拟口腔消化阶段(可选步骤,如研究口腔咀嚼对消化的影响)向装有样品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模拟唾液(可根据文献或研究需求自行配制,主要成分包括淀粉酶、缓冲物质等),调节pH 值至口腔环境 pH(一般为 6.57.5)将容器置于恒温振荡水浴锅中,在37、100 r/min 条件下振荡模拟口腔咀嚼过程,振荡时间一般为 5 min10 minB.3.3模拟胃液消化阶段向经过口腔消化(或直接进行胃液消化)的样品中加入适量的胃蛋白酶溶液,用0.1 mol/L HCl 溶液调节 pH值至2.02.5(模拟胃液pH值)将容器置于恒温振荡水浴锅中,在 37、100 r/min 条件下振荡消化1 h2 h(根据不同食品特性和研究目的确定消化时间)消化结束后,取出容器,将消化液转移至离心管中,在一定转速(如5000 r/min)下离心10 min15 min,取上清液备用。
B.3.4模拟肠液消化阶段向上清液中加入适量的胰蛋白酶溶液和胆汁提取物,用 1 mol/L NaHCO溶液调节pH值至7.0 7.5(模拟小肠液 pH 值)将混合液置于恒温振荡水浴锅中,在37、100 r/min 条件下继续振荡消化2 h4 h(根据不同食品特性和研究目的确定消化时间)消化结束后,再次将消化液转移至离心管中,在一定转速下离心,取上清液进行后续检测B.3.5消化产物检测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检测的营养素或成分,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消化产物中各种营养素(如氨基酸、脂肪酸、糖类、维生素等)的含量;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