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黑龙江省是中国黄金主要产区之一,素以“三千里江山,金子镶边”著称至1985 年,黑龙江省累计探明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砂金居全国之首黑龙江地区已有1500 多年的采金历史早在北魏正始年间(公元504 —— 508 年),位于今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一带的东夫余人就开始采金活动隋、唐时代,黑龙江地区黄金开采的范围及规模不断扩大,至辽、金时代,“兴冶采炼”,几遍南北清代后期是黑龙江地区黄金史上的鼎盛时期,1891 年(清光绪十七年),采金工人达数万人,产金6.23万两中华民国时期至东北沦陷以后,黑龙江地区黄金工业每况愈下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40 年来,黑龙江黄金工业又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省黄金工业才得以迅猛发展,黄金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 1985 年产金 12.6万两,跃居全国第 3位,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水平一)清代是黑龙江地区采金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黄金生产始终伴随着反沙俄势力盗采我国黄金的斗争19世纪 70年代以前,主要是群众性的自发采金活动,从业人员少、开采范围小、黄金产量低沙皇俄国一直觊觎着我国宝贵的黄金资源,并不断遣人入境进行盗采我国黄金的非法活动。
据史书记载,1860 年(清咸丰十年),俄人越过黑龙江,到“漠河以东、阿尔罕河、奇乾河等处,纵横二三百里”的地方盗采黄金至 1883 年(清光绪九年),仅漠河金矿盗采黄金者就达4000 余人 1882 年和 1883 年两年,俄人盗采黄金即达26. 4万余两,其中强行收走21.9万两对于沙俄的掠夺黄金活动,清朝政府多次通过外交途径同沙俄政府交涉,要求俄方唤回越界盗采黄金的俄人由于俄国政府的蛮横无理,清朝政府不得不采用武力讨伐至1886 年(清光绪十二年)才将沙俄盗匪驱逐出境为了防止沙俄再次入侵,巩固北部边防,爱国官吏提出了兴办民族采金业,“兴利实边”、“以杜外人觊觎”的主张于是,民族采金业在黑龙江地区开始兴办起来1889 年(清光绪十四年)1月14日,中国第一个“官督商办”(“官督商办”即由官府向商人募集资金办矿当时由于办矿具有采金与戍边双重职能,商人只能出钱,不能参与矿务金矿——漠河金矿祭山开工李金镛任金矿总办漠河金矿的创办,不仅为黑龙江沿岸地区金矿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国防上起到了“兴矿实边”的积极作用,有力地抗衡了沙俄帝国主义对我国黄金资源的掠夺漠河金矿开工投产以后,又陆续在黑龙江地区开辟了奇乾河、观音山、库玛(呼玛)、胭脂沟、都鲁河、余庆沟等金矿,使该地区的黄金业空前发展。
至1891 年,采金人员多达数万人以上,黄金产量居全国之首清朝末年,黑龙江地区的采金业逐渐萧条衰落,产量大幅度下降1900 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清政府放松了对黑龙江地区黄金业的管理沙俄军队又乘机占领吉拉林、乌玛、漠河、呼玛、观音山、太平沟等砂金矿区和东清铁路(中东路)沿线的穆棱凉水泉子等地金矿,进行掠夺性开采黑龙江地区的黄金资源受到严重破坏1901 (清光绪二十七年)10月2日,沙俄驻黑龙江外交官强迫黑龙江将军萨保订立了《采勘金苗草约》11条,强迫吉林将军长顺签订了《吉林开办金矿条约》14条,攫取了在黑龙江地区开采金矿的权利后来,由于中国人民反对和一些爱国官吏的斗争,逐步收回了部分金厂二)中华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的金矿开采一度得以恢复和发展1912 年9月15日,黑龙江沿岸金矿督查局在黑河成立同年10 月,颁布了《黑龙江沿岸矿务督查局试办章程》和《黑龙江勘采金矿暂行章程》法规,进一步促进了黄金开采,黄金产量逐年增加1914 年,全地区官办金矿产金达8. 6万余两,比 1912 年提高 40.4%,创民国前期黄金产量的最高纪录之后因军阀战乱迭起,黑龙江地区黄金业又逐渐衰落下来,虽然局部地区出现了几次“淘金热”,但均维持时间不长。
到1929 年,黑龙江地区仅产金2 万余两,比 1912 年下降 60% 多民国之初,沙俄仍霸占着黑龙江地区的部分金矿的采掘权,继续进行盗采我国黄金的活动1917 年10 月,中华民国曾准备以200 万卢布赎回“所有从前俄商在黑龙江等处所得采矿权”,一直未果直到俄国十月革命,沙俄政权垮台,被其长期霸占的我国金矿开采权才被收回在此期间,黑龙江地区的采金业由中央统一管理,有的金矿由财政部直接派人兼办1918 年 12月6日,农商部呈准公布了《采金局章程》,黑龙江省省长公署正式设立管理黄金开采事务的行政机构——采金局从此,黑龙江地区的金矿改为主要由地方管理三)1931 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黑龙江地区的黄金资源再一次被疯狂掠夺日本侵略者为了把持和垄断黄金生产,1934 年5月颁布了《满洲采金株式会社法》同时设立了伪满洲采金株式会社,作为日本帝国主义经营吉林、黑龙江两省黄金生产的机构在伪满洲采金株式会社之下,又遍设作业所、出张所、矿冶所、探矿所等机构,形成对各金矿的垄断网络1938 年以后,黑龙江地区的金矿、金厂被全部收归采金会社统一经营,禁止任何私人开办金矿。
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还在黑河、合江等地的金矿区内建立了各种军事、警察、特务组织,以保护其对金矿的开采和经营强行收缴各金厂原中国护厂人员(时称护勇)的武装,并阻止中国人民自己采金日本侵略者为了加速对黑龙江地区黄金的掠夺,一方面对境内黄金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和勘探,另一方面注重改进开采技术,实行机械化开采,重点是建造采金船,提高开采效率自1936 年第一只采金船在罕达气泥鳅河建成投产到1943 年,日本侵略者先后在黑龙江境内建造采金船16只,加速了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掠夺为了尽快把开采的黄金运回日本,日本侵略者还在石头河南岗和驼腰子下桦建设了两个飞机场,空运黄金据不完全统计,仅从黑河、乌拉嘎、桦川、穆棱 4地掠走黄金就达53.51万两1932 年6月,日本侵略者颁布了《产金收买法》,强令黄金持有者必须把黄金卖给伪满中央银行他们还通过日伪“劳工协会”在各地骗招和拐卖中国矿工,推行“把头大柜”制,通过对工人的残酷压榨和商品垄断,进行盘剥和掠夺,金矿工人在非人的条件下过着奴隶式的生活乌拉嘎在1940 年有矿工 4120 人,由于大量死亡,到了1942 年只剩下 1250 人 1942 年2月统计,该矿每天都有矿工死亡,多时1天死亡达 20余名。
1941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军事、经济形势所迫,日本侵略者开始在许多地方封沟闭矿,把采金船拆卸运走,把剩余的矿工强行押走还贴出布告:有入山者,格杀勿论黑龙江地区的金矿开采处于停顿状态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中国人民不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反掠夺斗争 1932 年日本警备队占领驼腰子金厂不久,以祁致中为首的淘金工人毅然拿起枪杆子,同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工人斗争精神的鼓舞下,一些金矿经理和矿警,不甘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也参加起义,参加抗日联军,打击侵略者掠夺中国黄金资源的罪恶活动四)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和合江军区分别派部队进入矿区剿匪,同时协助人民政府建立金矿机构,组织金矿工人恢复生产1947 年3月,松江省政府、黑嫩省政府和合江省政府分别成立金矿管理局金矿管理局成立以后,结合土地改革运动,取消把头制,取缔赌局、烟馆和妓院,清理了混在工人队伍中的特务分子和其他坏人同时,建立工会组织,成立由工人自由结合的新采金班,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为了提高采金生产能力,各金矿大都成立了公垫探矿班,进行普查探矿,并大力“按碃”(注:碃即采金坑或竖井。
古代采金人认为“坑”字不吉利,故把采金坑或竖井称为碃,挖坑(井)称为按碃修建水道,以多种方式开采黄金在经营方式上,主要是采取以货换金和征收矿山税的办法组织生产,同时,调整黄金收购价格,以较低的价格供应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使生产成本下降,调动了工人采金的积极性由于金矿工人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加之实行正确的方针政策,黄金产量不断提高到1948 年,全省黄金产量已达67968 两,其中民主政府经营的矿山产金 56618 两,群众采金11350 两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黑龙江地区的黄金生产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建国之初,各国营金矿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群众采金由原来的以货换金改为由金矿统一收购黄金,使黑龙江地区的黄金生产发展很快1950 年黑龙江地区黄金产量达80352 两,其中国营金矿58883 两,群众采金21469 两 1951 年以后,国家为抵制国内外反动势力对国民经济的干扰破坏,对黄金实行压低价格、禁止流通政策,并把金矿下放给地方管理结果造成大部分金矿相继停产尚能维持生产的只有罕达气、乌拉嘎、呼玛、桦川、黑背(林口)、萝北等几个金矿,采金矿工逐年减少1952 年黑龙江地区有金矿职工5700 多人,到1956 年仅剩 2500 多人。
当时生产设备简陋,仍以锹、镐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方式落后,黄金产量大幅度下降1956 年,全省产金量只有18726 两,相当于1950 年的 23. 3%;职工总数比1950 年减少 85%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1957 年开始,国家决定采_______取有效措施,加快金矿资源的开发同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组织群众生产黄金的指示》,作出了促进黄金生产的12条规定,其中包括金矿生产用木材免缴育林费、提高黄金收购价格、增加采金人员的粮、油、棉布供应标准等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专门召开了黄金生产会议,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13条具体规定此后,国家对黑龙江省黄金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逐年增加为了加强对黄金生产的组织领导,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1960 年4 月在省冶金工业厅内设立黄金处当年,我国第一只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采金船在黑河罕达气金矿建成投产1962 年,改变了黄金生产管理体制,将下放到各地区管理的金矿全部收归省管,并组建黑河、乌拉嘎、桦川3个金矿局,由省冶金工业厅直接领导1963 年黑龙江省第一个水枪采场在桦川金矿局建成投产,半机械化竖井也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1965 年,国家冶金工业部设立黑龙江黄金公司,直接管理中直黄金企业。
这些措施都为黑龙江省黄金生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至1966 年6月,黑龙江省共建成钢铁结构和木质结构的采金船 4只,进一步提高了黄金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并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使用采金船积累了经验当年,全省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黄金1.5万余两,占全省总产量的62.5% 到 1966 年底,全省金矿工人增加到4000 多人,比 1961 年增长 37% 全年产金 2.4万两,比 1961 年增加 6倍 1970 、1971 年,乌拉嘎金矿局团结沟岩金矿和黑河金矿局宽河岩金矿25吨/日选厂先后建成投产,从此改变了黑龙江省单一生产砂金的局面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各级黄金管理机构被“造反派”夺权,生产秩序被打乱,规章制度被破坏,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被“揪斗”,黄金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1970 年,全省产金量由1966 年的 2.4万两下跌到 1.1万两,减少 54.2% 1975 年5月和 8月,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黄金生产座谈会,提出要加强领导,调整政策,发动群众,把黄金生产搞上去同年8月,王震副总理到黑龙江省视察,强调要加强黄金生产8月,省革命委员会在桦川县召开全省黄金工作会议中共黑龙江省委9月召开地(盟)、市委书记会议,专门研究黄金生产问题。
提出要在抓好现有金矿生产的同时,大力组织群众采金为了尽快打开黄金生产的新局面,省黄金公司总结推广了桦南县八虎力公社四方台大队“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建竖井,发动群众采金的经验到10 月份,全省群众采金已遍及7个地区、 26 个县、旗和生产建设兵团及国营农牧场,参加采金群众达5000 余人1975 年9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