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短章做个善良的人“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人生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心中充满慈悲、善良,才能感动、温暖人间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祥和与美好爱是基本的善良情感,遇到乞讨者,我们就施舍他点钱;遇到老弱病残、孕妇,我们就主动让座;遇到迷路的小孩,我们就把他送回家,为他指点方向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这对我们并不难做到,却可能因此帮助别人走出困境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连的:在施予他人的时候,你实在是利益自己;当伤害另一个生命时,实质是在伤害自己所谓善良,无非就是拥有一颗大爱心、同情心,不害人、不坑人、不骗人有了善良的品性,就有真心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的基础和可能一个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灯,既照亮了周遭的人,也温暖了自己,善良无须灌输和强迫,只会相互感染和传播所以,做人不一定要顶天立地,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善良真诚所以,做人得要问问你想不想善良 修身名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赏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
指要让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新鲜而清洁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赏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赏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爱人不以理,适是害人;恶人不以理,实是害己——清·魏际瑞《伯子文集》赏读:如果不是出于正理去爱一个人,正是害了人;要是不以公心去憎恶别人,实际上是自己害自己 知识卡片文体常识1.《大学》的成书经过《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 《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 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 》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 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 为“四书”之首2.《大学》的思想内容“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预习作业一、通假字1.此之谓自谦(通“________”,________)2.上恤孤而民不倍(通“________”,________)背 违背慊 满足动词,修建 名词,目标动词,确定动词,安定 副词,确定形容词,不变的动词,修养 动词,写形容词,美好 形容词,高 形容词,长动词,增加动词,不端正 动词,显露动词,写作动词,穿着动词,穿着 动词,显出动词,有偏向同“避”,躲避 动词,打开通“避”,避免 动词,开辟名词,规律,命运名词,作用名词,指织布机三、词类活用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虑而后能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知所先后,则近道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先正其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齐6.先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其所厚者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如恶恶臭,如好好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上老老而民兴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上长长而民兴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 名词活用为动词,推究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厌恶;喜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敬四、古今异义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走出家门 五、文言句式1.未之有也 ________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________3.此之谓自谦 ________4.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________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六、名句默写1.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
2.心不在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谓修身在正其心3.故好而知其恶,________________,天下鲜矣4.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__________________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恶而知其美者主旨归纳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重点突破第一段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怎样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含意? 提示 《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指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把“亲民”写作“新民”,把“新民”的意思解释为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
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政主张《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怎样理解的?提示 《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获得了对 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 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 平,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提示 “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也指对真理的道德修养过程。
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的复杂的变化世界,要想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完成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不断探究,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怎样理解“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的含意?说出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提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文本审美《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却是一篇很有生命力的文章,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大学》的思想一般被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而“三纲领”与“八条目”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大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八条目”之中,修身是中枢环节,围绕这个环节,《大学》的论述前后依次递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的是三纲领中明明德阶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往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三纲领中亲民阶段,修身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着眼于通过个人道德完善达到社会道德的完善,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突出特色从当代的视角来看,对《大学》中所阐述的某些思想观点,有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必要;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批判地继承、挖掘《大学》中有价值的思想内涵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比如,《大学》提倡“慎独”,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诚意正心地恪守道德规范,这作为一种修养方法,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着轻视社会实践、偏重内心修养的倾向作为政论文,《大学》有极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全文围绕“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展开,“八条目”对应“三纲领”,论述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以纲统目,以目连目,一定程度上符合道德认知、道德修养的一般进程,在人生实践方面的引导也思路清晰、步骤明确,体现了人生道德修养活动与改造社会的实践的过程性、层次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学》的语言平实浅近,没有什么生僻的字,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但微言大义,很多一目了然的话,只有仔细体会,才能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写作迁移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请以“慎独”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角度】 君子慎独示例 “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