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议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中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1.08KB
约7页
文档ID:470374848
小议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中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_第1页
1/7

小议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中“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一、拓宽阅读教学的视野:清楚叙述视角的界定 对“叙述视角”的关注,源于走进江南大学文学院,旁听黄晓丹博士的儿童文学阅读课,其中, 《主题、叙述者和文体》这一课讲到了“叙述视角” ,引起了我的兴趣叙述视角”是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即作者是以什么身份,站在一个什么位置上来进行叙述的具体来说,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 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 或者是谁想的在生活中, 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人们审美习惯 “喜新厌旧” ,同一视角的写作看得多了,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而换一个角度,效果就会大为不同,即便是同一庐山,视角不同就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一一第一人称叙述,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 ; 第二人称的一声“你” ,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交谈 ; 而第三人称叙述,相比较之下就显得客观些了二、解读文本的新路:关注故事中叙述视角的特点与作用粗浅地学了些理论,解读文本时,忍不住会多问一句:课文是怎样叙事并从哪一个视角进行叙事的呢?渐渐地学会了关注故事中叙述视角的特点与作用感受带入性强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1.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 主人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叙述成长历程、 塑造形象、展现性格命运,能满足读者理所当然的好奇心,读者身临其境, 可以清楚地知道主人公在想什么, 也可以感受主人公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

但也有缺点――过分主观宣泄, 局限了客观的视角和立场因而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故事中, “我”不是作者, “我”与故事中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没有特殊性,“我”没有全知视角中那种无所不知的能力2. 体会亲切温暖的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真正用通篇只出现“你”的第二人称视角写作的文章不多,大多数的故事中往往既出现“你” ,同时也出现“我”与“他” 但第二人称叙述那强烈的感情倾向总会让读者热血沸腾, 一个 “你”字,仿佛他乡遇故知,邻里成亲人3. 理解自由外在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即全知视角, 故事的叙述者用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他附体在故事某一个人物身上,借他的眼光观察,借他的心灵思考,充分自由的客观外在,无所不知,全知全能可惜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只顾自己不停地介绍、倾诉,迫使读者被动地跟着叙事跑, 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十分有限三、打开习作实践的新门:运用“叙述视角”的策略写人叙事,总是存在一个最佳的叙述角度教学中,老师关学叙述视角不大关注注的往往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习《主题、叙述者和文体》这一课后,我猛然发现:要写出新意, 写出丰满、富有立体感的人物,转换叙述视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巧妙地选择叙述视角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写作效果。

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不将一种视角、人称一贯到底,求得变化的效果, 这是儿童文学阅读之“叙事视角”给我的教学带来的新思路在教学中,我们试着引入了 “叙事视角”的理念,从叙事的不 同角度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故事的主旨, 使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 丰富学生对叙事的认识,体 会其妙处,甚至爱上文学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鞋匠的儿子》为例,这个故事是第 三人称叙述角度,介绍了林肯当选总统前的一次即兴演讲 如果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另外几种版本,“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 展现,如以林肯的视角记录这次演讲, 就可能直接描写他的内心 世界活动,展现其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当然也可以从“支持林肯的参议员”或“嘲笑林肯的参议员”的视角来看这次 演讲,连读者也变成了故事中的“我” O版本一:以林肯的视角叙述,故事就变为一一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当选为第十六任美国总统, 我知道高高在 上的参议员们瞧不起我一一一个鞋匠的儿子, 今天当我走进参议院准备就职演说时,嘲笑声、嘈杂声响成一片,但我更深知不能 怯懦,也不必自卑于是,有个参议员提醒我别忘记自己的出凭 借多年历练的律师的演讲艺我以真诚的为国为民之心,身时,术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化出身贵族的参议员的敌意与鄙 视为赞叹。

看着台下的听众由嘲笑而静默,由静默而赞叹,我又 一次深切感受到美国南北统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面临的是挑战,更是机遇……版本二:以支持林肯的参议员的视角叙述,故事就变为一一林肯先生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了! 他古道热肠、才华横溢、思维缜密,我一直很看好他今天,他要在参议院发表就职演说, 我期待极了,早早就落座,可是我真替他担心,因为参议院里坐 着的更多是贵族,他们傲慢无礼,自以为是,我身边的杰克就扬 言待会儿要给林肯一个下马威 上帝保佑林肯先生,可别出师未 捷啊!太棒了!谁没有父母?是鞋匠的儿子又怎样?不偷不抢, 毕生心血练就一手技艺,抬头挺胸做事为人,该值得尊敬才对呀!版本三:以反对林肯的参议员的视角叙述,故事就变为一一林肯,一个鞋匠的儿子,居然当选为总统,简直是对我们贵族的侮辱!今天,他就要开始就职演说了,我们怎能听他的说教?得好好羞辱他!提醒他别忘了自己卑贱的身份, 别自以为是地想统领我们……我们正等着看好戏呢,林肯却不卑不亢地发表演讲扪心自问,我们自诩为高人一等的贵族,却忘了我们舒适的生活离不开 真有失最起码的体面啊!提及并侮辱过世的人,平民百姓的服务,真不能小看林肯, 瞧瞧我的身边, 刚开始的嘲笑早就无影无踪了,大家听得多认真啊!这律师的口才真是一流,我不想给他鼓掌,但心里也忍不住要认同他,拭目以待他领导下的美国之变吧……同样的故事, 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从三个视角进行叙述,学生从林肯、参议员、民众以及作为读者的自己这四个角度去理解林肯的即兴演讲, 当事者、 旁观者,支持者、 反对者, 故事内容一样, 角度不同, 效果也不同 可见,巧妙恰当的叙事视角在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何其之大?推而广之,将小话剧《负荆请罪》改编为故事时,从蔺相如的视角、 廉颇的视角以及韩勃的视角, 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是多样性的,但殊途同归,主题、中心都自然地体现“将相和”的理念 ; 尤其是学习 《夜晚的实验》 时, 学生居然从蝙蝠的视角去 “看”科学家斯帕拉捷为“超声波”奠基的实验,从被实验者的角度由不理解到对科学家锲而不舍精神的赞颂…… 教学五年级《变色龙》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课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主人公,即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讲述自己在中非见到变色龙的故事 课文从 “我” 去看变色龙写起,引出“我”与中非工人彭加沙的谈话,然后又非常“自然地”在场内看到变色龙外形特点、捕食、变色的过程在这篇课文中,“我”是一个旁观者, “我”的出现,引出了故事,并且悬念一 个接着一个,但在随后的叙述中都有了答案。

这.些悬念的解答, 将变色龙的神奇独特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虽说是科普性的介绍,却因为以第一人称叙事,分外引人入胜,看着不枯燥, 趣味性强, 其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和学习介绍事物的方法既然学了, 就要用 如何用?受一个热情向我介绍变色龙其他故事的学生的启发,我在课上试着抛出了这个话题: “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用讲故事的方式, 把自己当成变色龙说明介绍变色龙的特点呢?”大家陷入了沉默,埋头又翻起书,读起课文来静心阅读了很久,有个学生思考后说了这样的开场白:我是生活在豆田里的变色龙, 我绿莹莹的身子趴在豆藤上, 一般不易被发现这天,我正像往常一样舒服地趴着, “呀”的一声惊呼惊醒了差点睡着的我 接着, 我听到了我的名字 “变色龙” 哈哈,有人认识我,很多人没见过我,看来,我得向他们做个自我介绍……学生正值想象力丰富的阶段, 故事是他们的最爱, 模仿是他们的学习方法,没想到,有学生一点就通,结合课文内容,用上课文中一些词语,说得那么通顺 ; 更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愿意学着这么说一说呢 记得以往我让学生用制作动物卡片的办法, 学习课文内容, 学习说明表达, 然而与今天的新教法相比,相信这回虽未亲眼见过的变色龙会成为学生们难忘的新宠了, 因为同样是说明变色龙的特点, 这回有了故事性, 多吸引人 啊! .推而广之, 不仅课文的阅读, 课外自己读到的故事也可采用叙述视角的理念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表达。

我”视角下的“他”的故事, “它”眼中的“你”的人生,叙述视角在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丰富了“人生”的多重内涵,变换一下叙述视角,使文章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即以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人或事, 造成一种新鲜感, 使叙述不落入俗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们很投入地读进去、写出来,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想象力、 踊跃发言的热情和少见的才华大胆、富有个性的语言,使学生忽然变得能说会道起来 ; 与故事中的角色相互理解和欣赏, 读者变身为新作者了 叙述视角的转换让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视角与时俱进, 他们的创新力有时甚至是老师无法企及的 学生能在这样的故事阅读中摸到学习的门道,享受着创新的乐趣,更为合理写作、丰富想象而激发起搜集相关资料、 细读文本的热情, 自觉培养起将语文课文读活的本领,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