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3、高适《燕歌行》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KB
约8页
文档ID:484122483
13、高适《燕歌行》_第1页
1/8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燕歌行——高适(唐)【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作者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2 / 8第2页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参考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2 / 8第2页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代指战争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元戎:军事元帅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摐: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碣石;山名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极:穷尽凭陵:仗势侵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一夜:即整夜,彻夜血:一作“雪”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参考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

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6 / 8第6页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4 / 8第4页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