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对策资料

E****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91KB
约46页
文档ID:99507721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对策资料_第1页
1/46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对策,一、顶撞老师,案例:师生冲突事件发生了,,原因: 1、教师过分强势,学生受了委屈包括: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主次颠倒、是非混淆、功过不分 2、教师处事不公,学生不服包括:明显的不公平、自己不能觉察的不公平 3、教师办事武断,一意孤行,学生宣泄班级潜在的不满情绪比如:留作业、罚作业不考虑学生承受能力 4、教师不给学生面子包括:讽刺、挖苦、辱骂、侮辱学生人格,让学生无地自容,即语言暴力5、教师坚持要请家长,或打,引起学生反弹(怕挨打、怕家长伤心、怕家长收回某种承诺)大多数中学生的家长对孩子早已经失控,请家长既是无用,也是无能 6、教师业务水平欠佳,学生不服 7、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冒犯“师道尊严” 8、学生任性,情绪失控,迁怒于教师 9、学生向教师挑衅,特别是对新教师 10、学生为了表现自我对策: 1、坚持事实第一,态度第二,不能颠倒过来,不能搞“态度挂帅”,一把抓住学生的态度不放,即使有理也得等你承认态度不好以后再说压服的结果是为下一次冲突埋下了种子 2、平等相待,不能光要求学生道歉当然,片面要求老师“忍辱负重”,也不公平,而且会助长歪风对于侮辱教师人格的,必须让学生当众道歉。

3、你发火我不发火,教师不要应战,不要去撞学生的枪口,更不必让学生气个半死一旦教师失态,就会陷入被动局面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做调查,是谁的问题就解决谁的问题 5、用教师的高姿态赢得学生的支持 6、消退法,不予置理 7、轻描淡写,大事化小 8、自己找台阶下,越早越好,千万不要认死理,缠住学生不放二、严重扰乱纪律,案例 他为什么总是扰乱课堂,,原因: 1、听不懂、学不会 2、早就会了 3、没有规则意识(一走出家门就处处碰壁,社会化障碍) 4、自控能力差,明知故犯,想改改不了他们是能力问题,而不是认识问题 5、动觉学习:在不停的肢体动作中维持学习的兴奋点看看没有听讲,实际上他听了 6、表现欲强,想引起别人(教师、同学、异性)的注意 7、经医院确诊的真正的多动症对策: 教师心理要健康,不要一看到学生违纪就上火 孩子的精力是洪水,一定要有一个出口学习渠道堵塞,就要找另外的出口 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少批评,多提醒,提建议,常鼓励 对学懂了而不守纪律的学生,要给特殊政策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矫正 对学生的表现欲给予适度的满足,使他们的表现欲望能正常得以释放 对有些特殊的学生采取“消退法”,不予理睬。

三、经常性迟到,案例,,原因: 恐惧学校和老师 厌学情绪 家庭中有具体原因,如家长纵容溺爱、包办过多而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使学生对 迟到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等到家长意识到问题严重、态度180度大转弯时,就难以纠正了对策: 不要孤立地看待迟到现象,就事论事、急于求成,而要把迟到放到学生整体心理 状态的大背景中来观察分析 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老师 了解学生的经常性迟到是从何时开始的,家长是何态度,然后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共同配合进行行为矫正这个过程中不能着急,因为养成和巩固一个良好的新习惯,少说要100天;而校正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改变家长包办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着急起来,不能孩子不急家长急家长越是唠叨,孩子越不着急四、打架斗殴,案例 一板擦打瞎一只眼睛,,原因: 1、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善言辞,不会沟通,只好借助肢体语言在老师面前,这种学生也不会替自己申辩,或者是闷声不响,或者是牛唇不对马嘴,很容易激怒老师 2、个性缺陷,以我为中心遇事都是人家的错,从不检讨自己,所以就“得理不让人,无理狡三分”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如果几个“小皇帝”碰在一起,就会硝烟四起 3、从小由老人带管,很少与同龄人交流,因而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为人处世的能力差不善于察言观色(“不识相”),不善于感知情境(“缺心眼”),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不会来事儿”)不经意当中就得罪了人、惹人反感了对策: 1、对学生之间的冲突,教师一定要冷处理并且要把冲突双方分开处理,不要放在一 起谈话要看时机,怒气未消时先不要和他讨论问题 2、教师不要当判官谈话的重点是了解事实真相,特别是他在冲突之前、之中、之后的想法和表现,然后叫他怎么说、怎么做更为恰当;而不是讨论谁对谁错,因为谁心里也不想认输3、对于语言表达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请家长配合,每天让他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书 4、对于个性缺陷的学生,要从改善家庭教育入手因为孩子个性形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 5、开设心理课,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特别是处理和化解冲突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6、必要的纪律处分(厌恶疗法)与“负强化”相结合五、厌学和逃学,案例 一位农村初中教师的求助 一个厌学的高中生,,原因: 1、学习障碍,如感觉统合失调,某方面学习能力缺陷 2、个性懒散,从小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屡屡遭受学习挫折,形成严重的挫折感,心如死灰,从整体上失去了学习信心 4、家庭关系、师生关系不良,不能满足爱和归属等基本需要,失去了上进心 5、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能统合,因而迷失了自我,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对策: 1、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只能哪壶开了提哪壶 2、在绝不放弃学生的大前提下,不要纠缠学生完成不完成作业的问题,而要用主要的 精力去了解他的心理问题在哪里,并且尽全力去帮助他这种帮助只要是真诚的,那么即使今天不开花,相信明天也会在别处结出健康的果实3、对于确实不会做作业的学生,什么批评、惩罚也用不着,最好的办法就是该补课就补课,该请家教就建议家长请家教教师的一个实际行动比一打批评教育都要管用 4、必须改善师生关系,化解积怨矛盾六、青春期朦胧情,案例 我想分手,又无法分手,,原因: 1、青春初期的“过家家”游戏式恋情 2、家长关注孩子不够造成的“情感饥渴”式恋情 3、单亲家庭造成的“情感寄托”式恋情 4、父母不和造成的“寻找安全补偿”式恋情 5、父母行为不检点带来的“性刺激和性模仿”式恋情6、同学起哄造成的“弄假成真”式恋情 7、班风不好引发的“从众”式恋情 8、老师处理不当造成的“逆反”式恋情。

9、学习失败带来的“精神安慰”式恋情 10、学习太苦太累太枯燥带来的“自我放松”式恋情 11、媒体负面影响造成的“想入非非”式恋情1、基本态度:不批判、不支持、多引导青春期恋情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不能过分强调甚至加以颂扬 2、高明的引导应该是“肩并肩”式的,陪伴他走一程,不知不觉间引导他转变方向 3、引导的前提是弄清学生的情感路线和思维路线,了解她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找准火源再泼水 4、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扣帽子,不要公开指责,也不要旁敲侧击地批评5、指导家长改善家庭关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离异的双方都要承担起关爱孩子、教育孩子的责任 6、不要用强硬的办法“棒打鸳鸯” 7、组织小组团体讨论青春期问题 8、组织健康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树立正气,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旺盛的精力导向正当渠道 9、鼓励学生在学习上或者集体活动上找到自己的价值七、偷拿钱物,案例 他说自己忍不住想偷,,原因: 1、习惯不好,乱丢乱放,误以为被别人偷去了 2、从小到别人家里乱翻抽屉橱门,家长不以为然,逐渐养成了乱拿人家东西的坏习惯 3、报复他人 4、强迫性偷窃,已经养成习惯,追求过程的刺激5、品德不良,以占有他人物品为乐,没有羞耻心。

这样的孩子,往往有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家长 6、家长溺爱无边,导致孩子物欲膨胀 7、被高年级学生或校外团伙所逼迫,被动偷窃对策: 1、不要吓唬,虚张声势,不要用各种方式去翻书包或衣兜,更不要凭主观臆断制造错 案 2、教师要有“破案”意识和“破案”能力,训斥、吓唬、说教是没有用的,要的是不动声色、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不把握事实真相和证据,就没有对当事人真正有效的教育3、“疑罪从无”的原则对学生来说特别适用,在这一类事情上冤枉学生,将会给他造成终身的伤害 4、破案才是对这一类学生最好的教育,他们才有可能总结和接受教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5、对初犯者及时进行行为矫正八、迷恋网络,案例 他从不和同学交往 一位绝望母亲的求助信,,原因 1、家庭或者学校里充满了对自己的批评、训斥,网上“眼不见心不烦” 2、在学习上屡遭失败,而在虚拟世界里却可以轻易获得成功 3、在家里或学校里自己的角色已经定格,被贴上“标签”,在网上自己可以不断变换面具,不断找到新的自我 4、现实生活中没有朋友,网上可以交到各类朋友 5、家庭和学校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到网上找乐趣对策 1、每一个网瘾的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成瘾背景,因此首要的问题是搞清楚这一个学生迷恋网络的具体原因。

这种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搅在一起的 2、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式,不要搞完美主义,要减少批评、唠叨、训斥,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沟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3、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校里获得成功体验 4、不要一天到晚逼着孩子一本正经地读书,让孩子有活动和交往的乐趣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能为了将来的幸福牺牲眼前的快乐 5、网络是双刃剑,要重视其积极的一面,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上网,以便进行引导 6、戒除网瘾要打持久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九、离家出走,案例: 为一个高中女生紧急求助,,原因: 一个人主动离开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无非是两个原因:或者是他要避开什么,或者是他要追求什么 1、逃避学习,包括学习长期受挫、学习毫无成就和快乐、成绩虽好但极度厌倦等 2、逃避家庭,包括高期待家庭、暴力家庭、无温暖家庭、不和睦家庭等3、逃避惩罚,包括作业没有完成要受到老师惩罚、考试成绩不好会受到家长惩罚等 4、追求自由,包括师生关系紧张、教师要求过于苛刻、专制型家庭中的家长管束过紧等 5、追求快乐,包括在学校和家庭中一味应试教育而没有生活乐趣、人际关系不好而感到孤独压抑等对策: 1、改善家庭关系,让家庭充满关爱和亲情,夫妻和睦,亲子之间能平等相处,孩子在家中受到尊重和关注,杜绝体罚和唠叨,孩子有错误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宽容。

2、降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不要经常给孩子施加压力,树立“孩子健康和快乐第一、学习成绩第二”的意识,体现家庭中的“人本主义” 3、改善师生关系,及时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处理问题要公正,避免体罚和心罚4、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后进学生也具有归属感 5、关注学生情绪变化,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 6、孩子出走之后,第一位的事情是要配合家长寻找,必要时应该报警找回来之后,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家长暴打、老师批评,二是无原则让步、从此小心翼翼正确的办法是暂时搁置,让孩子按部就班上学读书;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谈,为什么出走,想逃避什么,想追求什么,从中反思我们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也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必要时,应该请心理教师进行干预总结,(一) 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见的失误 1、以管代教,以罚代教; 2、泛道德化,忽视心理; 3、主观武断,情绪冲动; 4、怨天尤人,不善反思; 5、老生常谈,说教成风; 6、好请家长,间接惩罚; 7、一味迁就,片面施“爱”; 8、简单归因,不提假设; 9、只求药方,不查病根二) 给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的操作建议: 1、以静制动,以冷制热——先做“战略停顿”; 2、先作分析,延迟判断---不是反应越快越好; 3、不究态度,不说气话; 4、平和“询问”,切勿“审问”; 5、控制第一反应,不说学生“又是你!”多问自 己“为什么?” 6、在生活中去观察学生,到学生中去了解学 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