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韩愈《祭十二郎文》赏析

飞****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KB
约2页
文档ID:131327215
韩愈《祭十二郎文》赏析_第1页
1/2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正当韩愈官运好转,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祭文全文共分四层,第一层重在叙述韩门两代,只有“我”与侄儿两人,所谓“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身世之戚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层重在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第四层是对侄儿病情的推测,沉痛的自责,后事的安排,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

文、情前后紧相呼应,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叹息,为作者因失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祭文开头几句,叙述了“我”听到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接着转入身世的叙述和悲叹:“我”从小失去了父亲,依靠着哥哥、嫂嫂的抚养,而哥哥又在中年殁于南方年纪幼小的“我”与你,在孤苦零丁中没有一天不在一起自“承先人后者”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这一小段,是写得很感人的一段字里行间,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凄苦之情,及对他的嫂子的无限感念前面那一段铺叙家世,为颠沛流离中的嫂嫂的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及无限的分量,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通过嫂嫂的两句话,把嫂嫂当时的悲伤、期待、焦虑之情,活画了出来,并使人感受到两句话中凝集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祭文第二段开头几句是倒叙,叙述自己为什么愿意离别形影相依的侄儿的原因自“诚知其如此”起,笔锋一转,直至段末,是韩愈为此而悲痛、失悔,还有得到侄儿死去的消息后,将信将疑的复杂情绪,以及为此而发出的深挚的慨叹。

写得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至深第三段中,作者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不仅加重了语气,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加强了作者的失痛感汝去年书云”一段,用回叙的手法,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及去世的日期思绪又深入一步,以将信将疑的口气描绘了自己内心感到的无穷的惶惑在这一段对于内心惶惑的叙述中,作者对侄儿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剧烈震荡,不仅为结尾的天命无常的慨叹加重了分量,而且为下段的痛悔准备了心理条件,使下段的责备、失悔、哀惜、慨叹,语语仿佛从肺腑中沛然流出,使悲伤的情感逐步达到高潮接着一段,作者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人回肠荡气,不能不为之悲戚不已这是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达到的又一高潮祭文最后述说了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留恋人间富贵,只求在伊、颍河旁买上几顷地,把“我”的和你的儿子养大,希望他们成人,把我的和你的女儿养大,嫁出去,也就罢了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既属叙事,又是抒情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问句为结束,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

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尚飨”,是祭文中常用的结束语,意谓请你来享受这祭品吧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全文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来表达,而且运用了与亲人对面交谈以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这就构成了这篇祭文的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而又宛转、细密的独特风格同时语句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

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