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5制度变迁范文

亦明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7.14KB
约15页
文档ID:123350323
5制度变迁范文_第1页
1/15

5制度变迁范文    第五讲制度变迁    一、制度与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制度需求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替代成本(机会成本);?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生产的最优规模的约束条件是边际转换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制度供给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等于制度的边际收益);?制度变迁还可以理解为制度的交易过程    经济活动既包括人与物之间的替代和转换活动,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实际的制度交易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交易成本(经济主体在动态的制度变迁中从事对制度这种物品的交易时所付出的成本,企业的边际管理成本等于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    制度变迁理论超越新古典经济学?把在正统经济理论中被视为既定不变的制度视为会被修正的、会被创新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放弃正统经济理论“信息费用、不确定性、交易费用都不存在”的非现实的假定,使其理论分析更接近于客观存在的状况    ?经济人并不能解释所有经济行为,如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并不足以解释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利他行为。

   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产权-国家-意识形态范式增长比停滞或萧条更为罕见表明有效率的产权在历史中并不常见     有效率的产权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产权的基本功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关,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产权使经济系统具有激励机制    这种机制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降低或减少费用 ?人们的预期收益得到了保证 ?从整个社会来说,个人的投资收益充分接近于社会收益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国家作为经济人有两个基本的目的 ?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 ?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 这两个目的是不一致的    第一个目的实质上指国家企图确立一套基本规则,以保证统治者收入最大化,但国家为使自己的“垄断租金”最大化,并不关心交易费用的降低和有效率的制度的创新,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第二个目的是界定一套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且完全有效率的产权以推动经济增长    基于上述两个目的的不一致性,诺斯进一步认为国家在竞争约束与交易的约束下会界定一套有利于统治集团而无效率的产权结构     用意识形态理论进一步解释制度的变迁 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使人的经济行为受一定的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等的协调而更加公正、合理并且符合公正的评价。

    制度变迁的动力稀缺性、竞争、认知、选择是制度变迁的动因     在稀缺经济和竞争组织环境下,制度和组织的连续交互作用是制度变迁的关键之点……竞争使组织持续不断在发展技术和知识方面进行投资以求生存,这些技能、知识及组织获取这些技能、知识的方法将渐进地改变我们的制度     制度变迁主体制度变迁主体是社会行动团体,包括“初级行动团体”、“次级行动团体”,即企业家(公众)或者是政治家     任何一个初级行动团体的成员至少是一个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而“委员(加上他们的助手)就构成了一个次级行动团”     “搭便车”的行为并不是无处不在,若是这样的话,制度变迁的行动集团就不存在了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是结构变迁的推动者,以此来巧妙地说明全部问题,然而这种观点未能解释问题的全部,因为马克思主义者简单地忽略了搭便车问题,而使人们的信念发生了一个大的飞跃,认为人们将会置自我利益于不顾而按一个阶级的利益行事,甚至作出相当大的个人牺牲”确实存在一个社会变革集团推动制度变迁,在社会行动集团中还存在着搭便车行为,需要借助意识形态的力量克服这种行为,限制个人主义理性发生偏差     制度变迁的源泉 制度变迁的在外在量上。

   外在量变化包括技术、市场规模、相对价格、收入预期、知识流量等    它使得某些人收入的增加成为可能”    但是,由于某些内在的规模经济、外部性、厌恶风险、市场失灵或政治压力等原因,上述可能的所得并不可能在现存的经济结构内实现    要获得这些潜在收入,必须克服障碍,克服障碍的过程也是制度创新的过程     制度变迁的路径一般的制度变迁是渐进的集体学习过程,即从历史中存活下来的,表现在社会文化中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制度变迁绝对是渐进性的并且是经济依赖的    另外还有爆发式的制度变迁, 战争、入侵和自然灾害,均是这种间断性的制度变迁的原因         三、制度变迁的分类诱致性制度变迁 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强制性制度变迁 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更     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潜在利润引起    但是这种制度变迁的方式会碰到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       产生外部效果的原因,是制度创新并不能获得专利    创新者无法防止其他人模仿这种创新从而大大降低他们组织和设计新制度安排的费用。

   搭便车问题是由于制度的公共品特征引起的    一旦新的制度安排被建立,每一个受这个制度安排约束的个人,不论是否承担了创新的费用都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如果诱致性创新是新制度安排的唯一的话,那么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社会最优    这种情况下,强制性变迁的意义在于政府可以凭借其强制力、意识形态等优势来减少或遏制搭便车现象,从而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    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作为垄断者,国家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服务    国家在制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这一优势之外,在制度实施及其组织成本方面也有优势,可以减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四、制度变迁的例子 西方世界的兴起 所谓西方世界的兴起是指17、18世纪左右传统西方国家主要是英国、荷兰等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显著进步,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中心    近代西方世界兴起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达、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出现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与发展等属于同一层次的问题,也是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国家在同一时期的衰退相对应的问题     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缘于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荷兰农业的基本制度即私有制、自由劳动力和市场等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     继荷兰之后英国也通过制度改革和产权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并超过了荷兰,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工业管制的衰败和行会权力的下降使劳动得以流动和经济活动得以创新,稍后又进一步得到了专利法的鼓励    资本的流动受到合股公司、金首饰商、咖啡馆和英格兰银行的鼓励,它们都降低了资本市场的交易费用,最重要的是,国会至上和习惯法中所包含的所有权将政治权力置于急于利用新经济机会的那些人手里,并且为司法制度保护和鼓励生产性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这两个国家持久的经济增长都起因于一种适宜所有权演进的环境,这种环境促进了从继承权完全无限制的土地所有制、自由劳动力、保护私有财产、专利法和其它对知识财产所有制的鼓励措施,直到一套旨在减少产品和资本市场的市场缺陷的制度安排,相反,法国和西班牙的衰落是由于所有权得不到保障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 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开辟道路。

   废除封建的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都拥有自己的一份土地,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所有权主体不需付大量强制成本,少量组织成本由所有权主体与农户共担,农户积极性比较高,具有很强的激励机制,制度变迁效率和农地配置效率都相当高     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首先开始的是初级社,即在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入股,集体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    初级合作社采取的是渐进和自愿方式,按照自愿和互利原则,通过示范,在农村推行劳动互助、生产资料和土地合作制度,农民体会到了组织起来统一经营的优越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都较高,克服了集体劳动和分散经营的矛盾,避免因所有制的突然变动而可能造成的变迁成本过高,该制度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又没有扼杀效率,因此产权制度安排效率较高,并且公平程度较农民土地所有制有所提高     农民集体统一所有、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人民公社实行单一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导致劳动监督成本、组织成本过高和劳动激励过低的问题     农民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确立多元产权格局,即所有权和承包权分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业生产的特征    该制度安排既坚持土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通过与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既吸纳了分散经营所有权主体与使用权主体绩效主体偏好高度一致的优点,又发挥了集体经济统一经营公平有所保证的优越性;既体现了土地的社会功能,又考虑了土地的经济功能,并使两者有机地统一于农户     占座现象 近年来大学的教室座位非常紧张,与此同时占座成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和采用的规则    每当下午课快结束时会有大批的同学在各教学楼的楼道里等候,下课后这些同学就纷纷涌入教室,绝大多数人各自把一个笔记本放在座位上表示该座位已经被占用了,然后离开教室,等晚饭后再到其笔记本所在的座位上自习,也有少数人是用书包占座位,片刻之间所有教室的座位就几乎被笔记本和书包所占满     而那些下午在教学楼教室里上课或自习的同学更为方便,只需在离开教室时把笔记本或书包放在书桌上就可以了    许多事先没有占座的同学吃完饭后就急匆匆赶往教室,希望能找到一席之地来上自习,他们中最先到教室者或许还能很幸运地找到空座,而稍后一些的人就会失望地发现教室的座位上不是已有人,就是被笔记本或书包所占着,一间一间教室均是如此,对此大部分人已习以为常,找不到座位就默默地离去;个别人则会不甘心地拿起某一个座位上的笔记本看一看,然后带着无可奈何的表情离去;也有少数人会选择一个只放着笔记本的座位坐下学习,等占座者到达后再离开。

   而那些事先占了座的人则可以从容地吃晚饭后再去自习,有时甚至很晚才去教室    什么原因导致了占座的出现并为大家所接受呢? 在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转换中都会存在着一系列的阻碍因素,因此制度变迁需要一个过程    在纯粹的排队制度下,大家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他们被迫用上自习的时间代替吃晚饭的时间,去教室的时间越来越早,因此这一制度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短缺强度也在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去上自习的成本    交易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得这一制度逐渐失衡,由此产生了对新制度的需求     第一个占座者的姓名以及其占座的时间已无从考证,也无法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采取了这一行为,也许第一次他是无心而为,然而一旦他发现可以占座,占座所带来的收益就会促使他继续占座,同时这一收益也会产生示范作用,使得他的同学和朋友以及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其他人也去占座    正是这种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导致了占座制度的确立     在占座者与使用者发生冲突时,占座现象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