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24时记时法苏教版

迷****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0KB
约2页
文档ID:117770859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24时记时法苏教版_第1页
1/2

24小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我就《24时记时法》这节课的整个参与过程谈一谈,如何在常态课堂中追寻有效的教学?从个人基础知识、向名师学习的知识、方法的积淀,到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如何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这一切都源于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找准学习的起点,做好铺垫  24时记时法的知识基础是学生了解并知道“一天中有24小时”,同时能够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然而学生学习的现状是普通记时法只是人们习惯中使用,并且在实际的语境中时间词是会被省略使用的一种记时法,这说明对于学生的学习非但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有时还会是一种干扰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课的伊始就必须对普通记时法做必要的梳理,提炼经验形成准确的认识教学中通过“12时你可能在干什么?”话题交流引出疑问“一天中为什么有2个12时?”“人们又是怎么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时刻?”来得出24时记时法的由来以及价值,这既是对生活经验的提升整合,又是对两种记时法的区分、转换做了铺垫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14:00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产生疑问,进而通过观察比较、理解算理得到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仅仅从问题出发,通过经验的交流、观察两种记时法的联系与区别,只能实现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如何让大多数的孩子真的能感受两种记时法、体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实现两种方法的转换,有必要对学习的方式采取必要的转变  我们的思路是:首先借助“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启发,将时钟“化曲为直”做成一把时间尺,让普通记时法在这把时间尺上都能明确的表示;其次通过引导“能否受学生常用的学生尺的启发在时间尺上简洁的表示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时?”让学生想象到一天中的24小时也能在这把时间尺上体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得出24时记时法;第三,通过引导感受一天中的24小时现在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记时法来表示,理解这两种记时法的联系第四,让学生再次观察时间尺,通过和同伴的合作,“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变化,哪些地方没有变化?”问题的引导,逐步抽象出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准确建构学生的认识  (三)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应用价值,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情趣  知识的应用价值的感悟有利于学生学习情趣的调动,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在课堂的开始,通过对图片中人物使用工具的“猜猜看”有效的引导关注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史的结束,建立对记时法的初步兴趣。

在回忆建构普通记时法的时间,通过对同一个钟面时间的不同表述,理解钟面上得时刻必须借助特定的活动场景来加时间词的表述才能够更精确最后通过一组生活中24时记时法的图片介绍,让学生明确24时记时法是国际通用的记时法,明确为啥在学习普通记时法后又要学习24时记时法的原因,让学生的学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必须对教材中的练习加以整合,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气息浓烈的氛围中学习和使用24时记时法才更凸显知识的应用价值如利用主办学校的时间安排表等,让知识有层次的得到体现和训练,使练习更有情趣性  (四)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发展  课堂中有这么几个地方必须要帮助学生理解:一是普通记时法中时间的前面为何要加时间词?二是在普通记时法中从下午1时向后的时间为何转换成24时记时法时时间中的数要加12?只有解决了这些思维的难点才能说我们的数学教学才真正的有效,因为这涉及到算理的理解,也能促进数学思考的不断发展  另外,课堂中让学生在钟面上通过创造体现24时记时法,是课堂中的一种有效的尝试,实践证明,在孩子的世界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很多的设计独具创意,我真的被孩子的天性所折服。

数学课堂一样是美丽的,只有通过有效的设计让孩子在这片天地里回忆、实践、交流、思考、建构、应用,教师一定会像电影的导演一样享受着幸福  我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发言在每个孩子心中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得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