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乐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省粤东地区各类汉族民间器乐的总称除粤东地区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潮州音乐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它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潮州音乐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韵,日益为世界所关注它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的素材,兼容并蓄,自成一类它蕴藏丰富,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两大类潮乐的曲体结构具有民族特点,符合民族审美习惯旋法以五声骨干音为主,虽有六声、七声的运用,但实质是“奉五音”的关系乐律基本上是用三分损益律,但在七声音阶中,由于si音偏低,fa音偏高,常出现3/4全音和1/2半音,所谓中立四度、中立七度的中立音程,又越出了三分损益律的局限由于某些音级在音高上的微升、微降和游移现象,旋法极讲究润饰和作韵,使调式色彩产生种种之变幻,令人回味无穷新中国成立后,潮州音乐得到蓬勃发展50年代初成立汕头潮乐改进会和潮州市民间音乐团等组织1956年潮州音乐曾在北京参加全国音乐周会演,1957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获得金质奖章。
一些音乐家和音乐单位相继来潮州(府)考察和采风,从潮州音乐中追索隋唐音乐的足迹和遗响60年代后出版的潮乐著作有《潮州民间音乐选》、《潮州音乐曲集》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器乐曲代表作有《春满渔港》、《欢庆胜利》、《喜送丰收粮》、《一路送粮一路歌》;整理乐曲有《关公过五关》、《双咬鹅》、《追舟》等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州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