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砂石地基处理施工方案及施工控制要点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6.22KB
约9页
文档ID:346638580

砂石地基处理施工方案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砂石地基、地基处理以及地面垫层(夯实和碾压法)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天然级配砂石或人工级配砂石: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砾砂、碎(卵)石、石屑或其他工业废粒料在缺少中、粗砂和砾石的地区,可采用细砂,但宜同时掺入一定数量的碎石或卵石,其掺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颗粒级配应良好 2.1.2 级配砂石材料,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用做排水固结地基时,含泥量不宜超过3%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或虚铺厚度的2/3,并不宜大于50mm 2.1.3 主要机具:一般应备有木夯、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推土机、压路机(6~10t)、手推车、平头铁锹、喷水用胶管、2m靠尺、小线或细铅丝、钢尺或木折尺等 2.2 作业条件: 2.2.1 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水平标准木桩或标高桩,或在固定的建筑物墙上、槽和沟的边坡上弹上水平标高线或钉上水平标高木橛 2.2.2 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的工程中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基坑(槽)保持无水状态。

2.2.3 铺筑前,应组织有关单位共同验槽,包括轴线尺寸、水平标高、地质情况,如有无孔洞、沟、井、墓穴等应在未做地基前处理完毕并办理隐检手续 2.2.4 检查基槽(坑)、管沟的边坡是否稳定,并清除基底上的浮土和积水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检验砂石质量→分层铺筑砂石→洒水→夯实或碾压→找平验收 3.2 对级配砂石进行技术鉴定,如是人工级配砂石,应将砂石拌合均匀,其质量均应达到设计要求或规范的规定 3.3 分层铺筑砂石 3.3.l 铺筑砂石的每层厚度,一般为15~20cm,不宜超过30cm,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视不同条件,可选用夯实或压实的方法大面积的砂石垫层,铺筑厚度可达35cm,宜采用6~10t的压路机碾压 3.3.2 砂和砂石地基底面宜铺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时,基土面应挖成踏步和斜坡形,搭槎处应注意压(夯)实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 3.3.3 分段施工时,接槎处应做成斜坡,每层接岔处的水平距离应错开0.5~1.0m,并应充分压(夯)实 3.3.4 铺筑的砂石应级配均匀如发现砂窝或石子成堆现象,应将该处砂子或石子挖出,分别填入级配好的砂石。

3.4 洒水:铺筑级配砂石在夯实碾压前,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条件,适当地洒水以保持砂石的最佳含水量,一般为8%~l2% 3.5 夯实或碾压;夯实或碾压的遍数,由现场试验确定用水夯或蛙式打夯机时,应保持落距为400~500mm,要一夯压半夯,行行相接,全面夯实,一般不少于3遍采用压路机往复碾压,一般碾压不少于4遍,其轮距搭接不小于50cm边缘和转角处应用人工或蛙式打夯机补夯密实 3.6 找平和验收: 3.6.l 施工时应分层找平,夯压密实,并应设置纯砂检查点,用200cm3的环刀取样;测定干砂的质量密度下层密实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用贯入法测定质量时,用贯入仪、钢筋或钢叉等以贯入度进行检查,小于试验所确定的贯入度为合格 3.6.2 最后一层压(夯)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基底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1.2 纯砂检查点的干砂质量密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2 基本项目: 4.2.1 级配砂石的配料正确,拌合均匀,虚铺厚度符合规定,夯压密实。

4.2.2 分层留接槎位置正确,方法合理,接槎夯压密实,平整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2-4 砂石地基的允许偏差 表2-4项次项 目允许偏差 (mm)检 验 方 法12顶面标高表面平整度±1520用水平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量检查5 成品保护 5.1 回填砂石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轴线桩、标准高程桩,防止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5.2 地基范围内不应留有孔洞完工后如无技术措施,不得在影响其稳定的区域内进行挖掘工程 5.3 施工中必须保证边坡稳定,防止边坡坍塌 5.4 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级配砂石不准或铺筑超厚 5.5 级配砂石成活后,应连续进行上部施工;否则应适当经常洒水润湿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大面积下沉:主要是未按质量要求施工,分层铺筑过厚、碾压遍数不够、洒水不足等要严格执行操作工艺的要求 6.2 局部下沉:边缘和转角处夯打不实,留接槎没按规定搭接和夯实。

对边角处的夯打不得遗漏 6.3 级配不良:应配专人及时处理砂窝、石堆等问题,做到砂石级配良好 6.4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石地基,其最下层的铺筑厚度可适当增加50mm 6.5 密实度不符合要求:坚持分层检查砂石地基的质量每层的纯砂检查点的干砂质量密度必须符合规定,否则不能进行上一层的砂石施工 6.6 砂石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冻结的天然砂石不得使用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二质量记录: 7.1 施工现场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7.2 地基钎探记录 7.3 地基隐蔽验收记录 7.4 砂石的试验报告地基处理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控制要点1放坡及台阶开挖a.填方区:跑道按上部宽度加道肩两侧各向外6米以l:l.5(20m以上为1:0.7)向两侧放坡,在水平方向要使用相同的填料填方区边坡表面的草皮土清除后,应根据地形从下至上挖成1:2(填土厚度大于10m的范围可挖成1:0.5~1:l)的台阶,各台阶的顶面应向内倾斜(台阶开挖范围及程度详见《台阶开挖平面位置图》附图二及《台阶开挖断面图》附图三)台阶开挖以机械作业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b.挖方区:道槽下60cm之内地基为岩石时,须超挖60cm做褥垫层,该层应作碾压处理若道槽下地基覆土厚度不足60cm,应超挖补足若覆土厚度大于60cm,可不进行超挖,但应进行强夯处理c.填挖交界处:沿跑道纵向,从挖方区道槽下60cm至填挖交界处,其降坡应大于 10%,搭接长度应大于25米;其横向,填方一侧仍以1:1.5(或1:0.7)放坡,在坡脚范围内的处理要求与上述填方区相同,挖方一侧应超挖2.0m做六褥垫层,并进行强务处理褥垫层具体位置见《96区施工平图》附图一,略)d.褥垫层开挖可先于96区填筑体页层进行岩石先采用浅孔爆破松动、后用挖掘机配合自卸车运至96区填方区,超挖土层可运至附近的92区作为填料然后按要求碾压或强夯至96区2施工排水a.雨水充足时,以确保96区不被浸泡为原则,由于本合同段跑道北侧填筑高程已经很高,排水应以向跑道南侧排流为主填筑时应以96区北侧边界为起点,向南侧形成1.5%的横坡,以便96区的雨水经96区流向101#沟所成坡度待接近面层时,再按设计要求调整b.冬季施工,当冻土层厚度小于0.5m时,应将冻土清除后,方可施工:当冻土层厚度大于0.5m时,一般不宜施工。

3搭接处理a.96区与92区的搭接: 由于二者密实度要求不同,作业方式也不相同,因此96区与92区不可能同时填筑为了避免搭接不良产主不均匀沉降,形成纵向裂缝,必须处理好搭接问题如果96区先进行填筑,则应适当加宽(1.0m左右),夯点布设要到位,92区的每一层要对96区填方的坡脚用推土机打破口,其宽度可根据96区的坡脚压实情况而定,这样可形成一定宽度的小台阶或褥垫层,加强重叠区的碾压若92区先于96区填筑,则96区处理时,每层要加宽4.0m,即增加一排夯击点,加宽搭接过渡段,加大搭接处的土石方密实度b.相邻合同段的搭接:合同段间的搭接处理是影响整个填筑质量的关键,各合同段间都应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质量意识如果搭接双方同时同标高填筑,应优先安排搭处的土石方填筑,做到早填筑,早沉降、早稳定若后搭接对方填筑,则要对原填筑体进行破槽复压,避免合同段间搭接产生质量隐患4机械检查a.强夯施工前,应对夯锤锤重、起吊、高度进行认真检查,并保持夯锤排气孔畅通,保证设计的夯击能量b. 施工期间,亦应时常检查机械是否运转正常,夯经排气孔是否堵塞,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5夯点布置及施工测量a.夯点定位宜用石灰或小木桩法进行,其偏差不得大于5cm。

各夯击层的夯点平面位置应交错布置,即上一层的夯击点在下层四个夯击点的几何中心夯点平面布置在满足设计要求,以及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详见《夯点布置图》)b.施工测量要跟踪到位,填筑体的每一亚层要逐层控制,逐层上报强夯施工时,测量人员要跟班作业,记录夯击次数,最后两击的夺测量等数据,并做好原始记录6原基处理96区范围内,如有个范围(<100M2=的原基处理区域,则在原基上填筑l—2m石料后,和填筑体一并强夯,如该范围大于100M2,则采用试验单位提供的原地基强夯法进行处理7 其它事项a.夯击时,夯点中心位移偏差座小于15cm当夯坑倾斜大于30度时,应向夯坑内回填碎石找平后再进行夯击b.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一经发现,应立即停止施工,会同有关单位分析情况,找出症结,提出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确保工程质量c.道槽施工完毕,接与飞行区方格网相同的编排实地绘制1:250的填挖分界位置图,报监理单位与机场建设指挥部,为道面施工准备可靠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