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当代文学常识

gege****6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1MB
约66页
文档ID:37531399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当代文学常识_第1页
1/66

一、 近代文学史(补充)1.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是清末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97年严复翻译《天演论》 (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饮冰室文集》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要想挽救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 他认为诗歌革命“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是应具备“三长”(三个特长):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夏威夷游记》) 3.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人,清代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最能体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特点的是黄遵宪。

黄遵宪对诗歌语言形式方面的革新主张比梁启超要大胆的多,他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杂感》) 他的诗中有很多当时已经通行的新词语,也使用了不少当时的民间口语,但诗中的基本语法和词语还都是古诗式的,并没有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 4.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现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 《人间词话》是一部由王国维写作的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之一,创作于1908年-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该著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5.其他作家散文: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 秋瑾《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 章太炎《序〈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士钊《孙逸仙》小说创作政治小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 鹗《老残游记》 曾 朴《孽海花》翻译小说:林 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 周树人、周作人《域外小说集》鸳鸯蝴蝶派:《礼拜六》言情小说:徐枕亚《玉梨魂》社会小说:李涵秋《广陵潮》二、 现当代文学史1.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明确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思想启蒙的核心内容是宣传“科学”和“民主”最富有代表性的口号为“打倒孔家店”五四”启蒙运动可以概括为“破旧立新”2.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成员170多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2)文学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称“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3)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3.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心理的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 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4.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多数是英美留学生不久,其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新月诗派 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复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他们代表性的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 前期新月派(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5.语丝社 1924年11月成立,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受到鲁迅的支持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6.莽原社、未名社 办有《莽原》、《未名》刊物,在鲁迅扶掖下产生过一些作者,如高长虹、尚钺、台静农、李霁野等,多写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并译介许多俄国文学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作品7.浅草社 1922年成立,办有《浅草》季刊,其成员又在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的色彩8.湖畔社 1922年4月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与热情9.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3月2日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 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但实际在背后握权是两度留苏曾任中共总书记的瞿秋白左联势力主要是由1926年急转成激烈革命派的“创造社”成员郭沫若,与1928年“太阳社”钱杏邨,汇合个人主义立论的“语丝”鲁迅、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茅盾等人停止混乱的内斗,苗头一致转向对“新月派”如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首的“资产阶级代言人”进行笔战,在不断攻击、不团结的冲突而建立起的共产党战斗传统,在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终食恶果。

10.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16卷本《鲁迅全集》《朝花夕拾》 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它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十篇散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前七篇写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见闻和受教育的情景《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后三篇写作者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日本求学,再回到故乡绍兴教书的经历《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狗•猫•鼠》:写童年仇猫的原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写猫的“媚态”和幸灾乐祸,折磨弱者的性格,表达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压迫者的憎恨,讽刺了“自鸣清高”、“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的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无常》——借迎神赛会及舞台上所见,描写了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性”,而被“下等人”所喜爱的动人形象文章在人与鬼的世界的对比中,又给讲“公理”、“正义”的正人君子以一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叫海军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