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诀别易水诀别”” 说说““白衣白衣””《战国策·燕策》中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节中写道“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传统”讲法认为这是太子丹和臣僚穿孝服为荆轲送行 我觉得如此解释不但于理不符,而且于礼不合先说于情理不符荆轲一行,缔交是幌子,行刺是实情古人说:“事以密成” ,刺秦是机密大事,所以一切行动都务求保密、低调易水诀别”已经足够 慷慨悲壮了,如果衮衮诸公都穿白戴孝,又“垂泪涕泣”,那刺秦之谋也就昭 然若揭了再说于礼法不合《仪礼·丧服》中有关于丧服制度的详细记载, 也就是所谓的“五服”按照“五服”制度,穿着什么规格的丧服,穿着多长 时间的丧服都要视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来定问题是荆轲还没死,燕王喜也还在 掌权,太子丹穿孝服岂不是燕国大忌?实则于礼法不合参加“易水诀别”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不可忽视的,就是高渐离如果 太子和知道内幕的宾客都穿孝服来送荆轲,偏偏《战国策》中又没有高渐离也 穿孝服的记载,那么诀别一场似乎就没有想象中“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 未彻”(辛弃疾《贺新郎》)那样具有浓重的悲怆意味了其实白衣未必完全 等同孝服,白衣另有布衣平民之意。
三国时期有一段 “白衣渡江”的故事,家 喻户晓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吕蒙到达寻阳后,把精兵藏在大船里, “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 羽不闻之讲的就是吕蒙把精兵藏在商船中,让划船的士兵穿上平民的衣服 扮作商人,成功骗过关羽夺取荆州的故事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卷一《散 序进士》一节中写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 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 ‘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讲的是唐朝进士科考试被时人所推重, 参加进士考试的人就被称为“白衣公卿”,又叫“一品白衫”通过进士科考 试,就能平步青云,自然就由白衣平民变成紫袍公卿了柳永在《鹤冲天》一 词中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便用了这个典故高渐离是白衣平民,太子丹和知悉内幕的高层幕僚为了不事张扬并能最后 送荆轲一程也都甘愿穿上平民布衣,太子公卿以布衣相送此时远比“衣冠似雪” 更激荡人心,荆轲壮怀激烈,矢志弥坚,于是才引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绝响白衣做布衣理解,不但合乎情理、礼法,而且 充满了情感张力,文学色彩更强烈,使故事更有生命力,我想这或许也正是 “易水诀别”千百年来传诵不息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