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哲学价值的本质属性对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思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51.60KB
约3页
文档ID:104479942
论哲学价值的本质属性对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思_第1页
1/3

曰 伦哲 学 “ 价值 ” 的 本质属性 ‘ — 对 “价值 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 的反思 赵 守运邵希梅 目前哲学界对哲学的 “价值”范畴!或称“普遍价值”、“ 一般价值 ”、“价值一般, ’ ∀的界定多达 十余种 ,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 #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关系 似乎已成定论 笔者认 为它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 , 曾多次提出质疑 ?现从价值的本质特征入手再探其实质 , 向诸位 同行求教 依据马克思抽象商品价值的思路 , 哲学的 “价值” 范畴可界定为 ? 客体所包含的主体的劳 动 、 创造和奉献 客体是指满足人们需要和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物质的 、 精神的 、 社会的实践产 物 表面看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需要的 自然关系 , 实际上反映主体在创造物质财富 、 精 神财富 、 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取的社会关系 它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三 个方面 ? 第一 、价值的 客观性 这里 的 “客观性”, 不是指客体及其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 也不是指主客 体关系的实在性 , 而是指价值实体是不依主观愿望而转移的人类的实际赋出 , 这是形成价值 的 唯一的客观依据 。

马克思在经济学范围内揭示 “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 内在尺度 ”, 从经济学的 价值实体进一步抽象哲学的价值实体 , 即人们为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 、 推动历史前进的奉献 没有它 , 价值无从谈起 , 承认它是坚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前提或基础 当前被普遍接受的价值定义也承认价值的客观性 他们认为 ? 人的需要是客观性 , 所以满 足人的需要的价值也就不是主观的 , 而是客观的 、 唯物主义的 笔者认为 ,“人 的需要 ”是客观存 在的 , 它是社会的产物 , 既不是 “天上 掉下来的 ”, 也不是 “头脑固有的”, 有其产生的根源和发展 的规律 , 这是对 “需要” 的唯物主义解释 这是从“需要”的根源来说的, 并不等于 “满足主 体需要 即价值 ”是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一是 , 他们界定的 “价值”,“主体需要”仅仅是价值三 因素之一 , 还要看怎样理解 “客体”、 以及怎样理解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才能断定这种 “价值”观 是否是 唯物主义的 二是 , 从哲学的本体论考察 , 客观与主观 、 物质与意识 、客观性与主观性、 物质性与 意识比是同序列的哲学范畴 , 它们之间的对立 “ 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过这个范围 ,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

!当 “人的需要”相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属 性 ’能否 满足时 , 它是作为一种 “欲望”这一 主观形式而存在的 , 社会存在∀生产关系 、 生产力水 平 、 社会条件⋯⋯#诸多因素反映到人的意识中 , 经过头脑活动才产生 “需求欲望”, 可见 “需要” 的客观性是指主观形式中反映客观内容 , 不能从中得出 “ 满足人的需要即价值 ”是唯物主义 的 结论 正如人的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 , 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 ∃不能从意识有客观性得出 “意识决定一切”就是唯物主义 的一样 三是 , 只承认 “需要”的主观 性 , 否认客观性是唯心主义唯意志论 % 只承认客观性 , 否认主观性是庸俗唯物主义 由于物质世 界的客观性 , 决定了 “人 的需要 ”的确定性、规律性% 又由于人的主观条件的差异性 , 决定了它的 不确定性 、 随意性 所以从 “需要的满足”来界定价值, 必然使价值带有主观性 , 导致主观价值 社会科学战线 · ?∃∃任年 % 期 · 哲学理论 论 、 多元价值论 否认价值实体即否定价值的客观性 , 是当代西方价值论的重要特征 奥地利 的艾伦费斯 说 #“价值是愿望的 满足 ”。

美国的& · ∋ · 刘易斯认为 , 价值是以某种方式被享受或可享受的 质 ,“对 于某种目的的效用或有用性 ” 德国的施普兰格尔宣称 #“离开了心理背景, 价值就不可 能存在 ”, 例如 “对饱食后的食物价值的体验”“就大为减弱了” &只有承认价值实体的客观性 , 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价值论 第二 , 价值的社会性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 关 系 ” 有三种 ? 人与人的关系 、 人与物的关系 、 物与物 的关系 “价值”反映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是人或人们 , 因而不可能是 “物 与物 ”的关 系 % 同时也不是 “ 人与物 ”的关 系 , 因为连政治经济学都不以物的有用性∀人与物的关系#为对 象 , 更何况在它基础上抽象出的哲学价值 马克思揭示商品价值 的社会性对认识哲学价值的社 会性具有世界观 、 方法论意义 客体的 自然属性∀ ∋有用性 ”# 仅仅是 “价值”的载体或物质承担 者 , 所以 “价值”好像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 表面看是资本家的厂房 、 机器和货币 , 实质上反映 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关系 马克思说 ?“ 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 ” (这是因为 ? 一是从价值 实体看 , 它不是自然物 , 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 , 实践从来是社会的 , 价值反映了人们在实践中形 成的社会关系 。

二是从价值的由来看 , 它是人们在交换成果中 , 通过实践产物的 “所值”反映人 与人的社会联系 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是一种特殊情况 % 在 阶级社会产生前与阶级社会被消灭后 ,“价值”反映 人与人之间平等 、合作、 互助关系 这正是哲 学价值所具有的广泛性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取关系 三是从价值的实现看 , 人的劳 动 、 创造和奉献能否形成价值及其价值大小 , 也完全由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认定 不能凭 “效 用 ”, 即不能凭 “满足主体需要” 恩格斯说 ?“物质的效用 是一种纯主观的根本不能绝对确定的 东西 ”, 如果效用决定价值的话 ,“生 活必需品较之奢侈品应该具有更大的价值 ”) 其实不足一 市两的高级化妆品比一袋大米还要贵 , 而对人的效用来说 , 大米比化妆品不知高出多少倍 价 值 ”一旦失去社会性, 回避对他人 、 对社会的付出 , 必然导致 “对个人有利的事就干, 就是追求价 值∗ ”这与实用主义 哲学的界限何在+ 当前有人认为哲学的价值比经济学的价值更广泛 , 不仅反映社会关系也反映自然关系 “哲学的价值是一 般价值 , 经济学中的 ‘价值’或‘使用 价值 ’是特殊价值”,“无论‘价值’还是‘使 用价值 ’, 都是哲学的 ‘价值一 般 ’概念的具体化原型和 特殊前提 ”。

,这种观点难以成立 , 因为 经济学 中的 “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是一个“属”中的两个“种”, 前者反映人与人的关系 , 后者反 映人与物的关系 , 除非搞综合 , 否则在两种关系的基础上不能抽出新关系 如果是在商品的价 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抽象 , 由于它们的辩证统一体是商品 , 又 回到从商品中 抽象价值 马克思说 , 商品的 “价值, , ∋ 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 − “‘同它 们的使用价 值完全无关 , ∀在这里也就是指同它们的自然形式#的东西 ” .所以无论怎样抽象也不能把原 来已经没有的东西∀使用价值#再抽象进去 使用价值仅仅是价值的载体 % 社会性才是它的本质 特征 , 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贡献与索取 、劳动与享 受 、 义务与权利的社会关系 第三 , 价值的实践性 它是指 “价值”是实践的产物, 纯省然物即使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 由 于它不反映人们之间的 “ 贡献 ”与“索取”关系,“价值”便无从谈起 理论根据 ? 其一 、 马克思恩格 斯谈到人类生存 、“满足人的需 要 ”时, 总是以劳动为先决条件 ,“ 人们首先必须吃 、 喝 、住、 穿 , 就 是说首先必须劳动 ”/ 可以这样说 , 劳动 、 人类的实践与价值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论哲学 “价值” 的本质属性 观点 。

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 、 马克思从来没有离开人的本质属性来谈 “满足需要”, 只有把 “满足 需要 ”与实践相统一, 既能揭示人的本质 , 又能发现 “价值”的真谛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要求有 物质和精神资料来满足 , 这是人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表现 如果从 自然属性看 , 刚刚降世 的婴儿就有要求满足的强烈呼叫 , 不用哲学家去论证 , 不必用 “价值实现”去概括 问题在于怎 样满足(这里有两个研究方向 # 一是从物的自然属性!即有用性∀来研究 , 解决马克思所说的 “物 为人而存在 ”, 这是各门具体实用学科!如商品学 、 建筑学 、 营养学 、 裁剪学⋯ ⋯∀的任务 % 另一个 是从人的本质属性—劳动的社会性来研究 , 因为只有人与人发生关系 , 才能实现人与物的关 系 , 才能创造出 “满足主 体需要 ”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 “科学之 科学 ”, 它解决不了哪些事 物和现象能满足人的需要 , 满足哪方面需要 , 只能从世界观的角度揭示 “ 世界不会满足人 , 人决 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 . 人和动物都要求满足 , 其本质区别在于 ? 其一 “ 当人们 自己开 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时候⋯⋯ , 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 。

其二 , 马克 思说 ?“单纯的 自然物质 , 只要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其中 , 也就是说 , 只要它是不依赖人类劳动 而存在的单纯物质 , 它就没有价值 , 因为价值只不过是物化劳动 ” 马克思之所以不把非劳动 产品视为有价值 , 这是因为只有劳动产品才蕴含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 , 也就是说 “ 满足需 要 ”与“满 足需要的资料的来源 ”统一 起来 , 才能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取的社会关系 满足需要的资料 , 从本质上看 , 并不是 “天 赐的 ”,“ 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 就已存在的 、 始终如一的东西 ,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 是历史的产物 ,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 结果 ” 所以说 , 每个人 “需要的满足”都是先人或他人劳动 、 创造 、 奉献的结果 , 是别人的汗水 结晶 人类实践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 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 、这种生 产 , 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 的非常深刻的基础 ” . 回避实践 、 回避价值的源泉 , 单纯谈 “ 满足需要即价值 ”只能意味着“索 取 ” 的天然合理 目前流行的价值观也承认价值有实践性 , 他们认为 ? 实践性表现为主体和客体 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发生价值关系 , 价值客体并非单指实践产物 , 也包括天然物 。

而我们理解的 实践性是指价值在实践中产生 , 这显然存在着根本分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世界观 ,“新”在哪里+ 关键在于 “哲学家 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界 , 而问题在于尊 孪 世界 ” 我们的价值观应当体现这一基本精神 “价值”应当是“改 孪 世界 ” 活动的科学抽象 , 揭示出它的真正源泉 , 为创造 “满足 人们需要 ”的物质的、 文化 的 、 综合的 “财 富 ”指明正 确方向 , 指导人们努力劳动 , 积极创造 , 多做贡献 注 ? ?详见拙作 ? 《哲学动态》01 10年第0期 , 01 1 2年第3 期 % 《中国人民大学学 报》01 1 0年第4期 , 0112年 第 4期 , 01 1 5年5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5 卷 , 第46 3页 ! 《列宁全集》第0 7 卷 , 第0 7 6 页 ∃同 , 第5卷 , 第5 7页 & 《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016 3年版 , 第0 6 、 01 页 (同 , 第2 5 卷 , 第8 0页 )同 , 第0卷 , 第89 7页 , 丈价值学引论》第8 3 页 、 《价值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