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6 狼牙山五壮士 人教(部编版)

烟***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KB
约15页
文档ID:118935145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6 狼牙山五壮士 人教(部编版)_第1页
1/15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狼牙山五牡士》一文主要描写了八路军某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为了不让敌人追上部队,毅然决定放弃回到主力部队的机会,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课文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整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一一痛击敌人一一引上绝路一一顶峰歼敌一一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其他部分写得比较简略课文结构严谨,主次分明,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来突出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忠于党、忠于人民、 忠于祖国的精神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作为一篇在人物描写方面着墨较多的记叙文,文章选取了最能代表人物身份、性格的细节进行了描写其中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在刻画某一具体形象时,作者多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刻画,虽然文章描写的主要人物形象只有五个,但是作者却能够根据各自的身份、性格等特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序地呈现出一组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

简短而又震撼力的语言、刚强有力的动作和沉着、坚定的神态,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二、学情分析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发生时间距离现在很久远,而现在的小学生出生在新时期,生活条件较好,受苦较少,他们很难想象到战争时代的苦难和当时危急的情况,很难理解壮士们的做法,这样就不利于激发起他们真正的感情虽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要完全透过文字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还存在一定差异,对文本中采用的场面描写更是了解甚少,所以要善于引导,通过课前相关资料的搜集、故事背景的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朗读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敌人的仇恨,在感受语言文字过程中体会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通过概括小标题,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通过抓关键词句等阅读方法,学习课文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体会五壮士的英勇和爱国精神,并尝试运用这一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等阅读方法,学习课文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体会五壮士的英勇和爱国精神,并尝试运用这一方法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生活中的一种场景,突出人物特点及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聚焦单元提示,分享背景资料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把课文翻开,翻到第二单元,认认真真地读单元学习提示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快速默读  预设:这一单元主要是让我们重温历史岁月,将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2.过渡语:很好!这一单元讲的都是与中国近代屈辱和抗争的历史有关的此刻,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段艰苦岁月  3.(屏幕出示日本侵华图片)卢沟桥事变爆发,帝国主义大举进入中国,从而引发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八年来,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他们的行为比野兽还野蛮,比魔鬼还凶残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战期间进行了很多次战斗,其中有一场战斗,给当时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但是,这场战斗的主角只有五个人,我们一起大声读出他们的名字生大声说出五位壮士名字)他们也被人称为“狼牙山五壮士”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认识本篇课文的特殊性,也为本课学习定了学习的方向简介背景,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敬爱,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其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  (二)交流预学,分享汇报  1.小组分享重点字词,指导书写:“寇”“贯”  2.出示三组词语  晋察冀根据地 日寇 大举进犯  沉着指挥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横七竖八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开了花  (1)借助拼音读正确,  (2)联系语境,理解意思  (3)关联词语,感受事情发生背景并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3.检查句子,指导朗读  (1)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2)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设计意图:小组预学汇报重点字词句,为接下来整体感知奠定坚实基础  二、围绕单元、质疑探究  1.结合课前的预学,以及本单元的主题,梳理出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展现出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质疑梳理主问题,为接下来探究做准备  三、整体感知,提升概括能力  (一)整体感知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预设:1941年,日本鬼子向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进行扫荡时,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2.作为六年级的同学,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比如小标题的方式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出本文的脉络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顶峰歼敌    跳  引上绝路  下  诱敌痛击   悬  接受任务    崖 (学生边说,边用卡片贴在黑板上)  3.小结:其实我们发现,这位同学每一个短语的提炼都是来源于原文的词语,选出重点词语进行串联,就串联起了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使学生初步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和人物形象,为下一步的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聚焦场景,感受人物  (一)聚焦场面,领悟写法  课文描写的是一次群体战斗,像这样描写了特定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的活动情况,就是场面描写,就像刚才大家谈到的震撼场面  自学提示:  1.聚焦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痛击敌人”场面?画出相关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人物形象  (二)分享汇报,归纳小结  1.句子一: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预设:抓住“沉着”“狠狠”感受出一个镇静自若的班长  2.句子二: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师指导朗读:(预设:抓住“大吼”读出愤怒)  生朗读体会  3.句子三: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全身的力气  预设:抓住“抡”体会宋学义内心的力量  4.句子四: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追问:通过五壮士作战时的动作、神态,感受什么?(预设:抓住“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体会小战士的义愤填膺  (2)小结:我们仅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了每一个战士的形象。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回扣质疑,研读场面描写  1.细心的你们继续走进文字的背后,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场面?  预设:我认为是先描写群体英勇无畏的表现,这是“面”的描写;再逐一写五位战士的个体表现,这是“点”的描写所以我们简练概括是,概括和具体点面结合  板书:点面结合(副板书) 概括与具体(出示)  【设计意图:借助关键词语、抓住描写五位战士的细节描写,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成为课堂正真正的主人学生关注群体与个体的场面描写,为下文的探究埋下伏笔  五、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一)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二)总结升华  巍巍燕山高,萧萧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这节课,我们带着一份愤怒和感动,重温了七十多年前那难忘一幕,对五位英雄的品质有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对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有许多细致的刻画,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再次感悟五壮士的英勇气概,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顶峰歼敌 跳  引上绝路  下  诱敌痛击 悬  接受任务   崖 人物群体描写:点面结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提出问题导入  1.《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英勇悲壮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五壮士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

然而正是这五位勇士,在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上演绎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传诵至今的英雄故事今天,让我们带着对烈士的缅怀,沿着烈士们的足迹,继续走进那炮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中去  板书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字词,理清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这五位伟大的战士,看看他们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后,面对摆在眼前的两条路,他们又是如何选择的  【设计意图:简单概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迁移,深度感受人物  在第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点面结合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迁移……  (一)共学提示  自读“走上绝路”“顶峰歼敌”和“舍身跳崖”部分,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部分,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展开“点”“面”描写的?你从中感受怎样的英雄形象?  1.把“点”的语句用直线画出,“面”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  2.结合你们画下的语句,继续品读人物形象  3.可以结合资料包的内容  (二)汇报引上绝路部分  1.点的句子  句子: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一声:——“走”!  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预设:斩钉截铁)  链接课外资料,深入感受“斩钉截铁”  2.面的句子。

  句子: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教师引导: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然而他们又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从他们的选择中你能感受到什么?(预设:舍生忘死 不畏艰难 将生死置之度外)(板书)  (2)“斩钉截铁”地说是怎样地说?你能读出来吗?(预设: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板书)  3.通过这个“走”字你读出了什么?(预设: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我们走进马宝玉的内心,感受到了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毅然决然  4.这一部分是如何展开点面描写?(预设:两句分别是点的描写和面的描写相结合,先写班长,这是点的描写,然后写战士们,这是面的描写)  (三)汇报顶峰歼敌部分  1.点的句子  句子一:这时候班长负伤了,子弹打完了,只剩下胡福才手里一颗手榴弹  句子二: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  句子三:班长“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掷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1)你抓住了哪些动词,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抓住“抢前”“夺过”“掷向”一连串的动词中,点的描写感受班长英勇无畏。

面的描写中敌人的惨败侧面反衬出五壮士的英勇无畏  (2)朗读指导:烧杀抢虐、无恶不作的敌人这时正攀着山壁爬了上来,现在你就是班长马宝玉,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怎么读?谁来试试  2.面的描写  句子一: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句子二: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  句子三:山坡上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句子四: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  (1)这里的面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预设:面的描写从侧面更加反衬出对敌人的仇恨,以及壮士们的勇敢无畏  (2)带着你的理解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