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语言规划,,一、语言规划之大概论 二、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 三、推广普通话 四、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一、语言规划之概论,1、提出 2、内容:两大部分三个层面 3、目的 4、原因 5、步骤 6、现阶段目标,一、语言规划之概论,1、提出 Language Planning 1957年由威因里希(Uriel Weinrich)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首先提出2、内容:两大部分三个层面 语言规划包括语言地位规划和语言本体规划两大部分地位规划 status planning 本体规划 corpus planning,,1)地位规划,A 制定语言政策 (美国的同化政策,加拿大的多元化政策) B 选择确定标准语、共同语或官方语言 有些国家选择一种语言作为族际共同语,一般是人口较多的主体民族语言俄语、汉语、马来语 有些国家选择多种语言作为国语, 瑞士(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希语等); 加拿大(英语、法语); 新加坡(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都是官方语),C 创造、改革文字 (越南、日本的汉字改革) D 协调语言关系 (加拿大英语、法语之争),2)本体规划,A 共同语和民族标准语的推广和规范。
我国的普通话推广 日本普及以东京话为标准的国语 B 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与推行C 科技术语的标准化 字母词问题 出现原因: A.科技概念产生速度快 SARS B.简洁易记:CT GDP C.国际通用语:SOS, T恤衫( T-shirt) D.有些字母词难于用中文表达:Java语言等,主要是一些商品名 E.追求新奇心理:MTV,大量使用的弊端,A.影响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B.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医疗术语) C.如果广播、电影、电视、报刊中大量使用,特别是播音、口语中的使用,让人不易理解 D. 容易引起错误的理解和误解: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务区)、PVG(浦东机场)和SHA(虹桥机场) TNA 遥墙机场,国家的规范措施,不提倡使用字母词,能译成中文的一定要译成中文过去有些已译成中文并得到广泛使用,如Radar 雷达即便是社会上或报刊上未得到广泛应用,但我们也必须有相应的中文术语如DNA(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SQL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结构查询语言)等 社会广泛使用的用语要有中文名。
如DVD, “数字影碟”,专业性很强和无法译的词,在专业刊物上可使用字母词FB因子(fold-back factor 折回因子)、cAMP受体蛋白、Rn因子等 反对字母词的滥用对短时炒作,或概念有误,或语言结构不符合规律、适用范围狭窄的词语和字母词不能借用三个层面的内容有: (1)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 (2)确定和制定语言文字应用的范围、标准、法规规章 (3)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语言规划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管理社会语言生活,解决语言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干预和管理的各项工作3、语言规划的目的 解决信息交流与人际沟通问题,原则上讲,哪里传递信息失败,哪里就需要语言规划美国斯坦福大学 豪根 《语言学与语言规划》),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的情况有三种,1、说话人彼此能完全通话一种言语共同体,如 冰岛——冰岛语) 2、说话人可部分通话,言语共同体具备确立民族共同体的条件如英国北、中、西南方言) 3、说话人不能通话需要确立国际共同语或辅助语来解决信息传递如瑞士,法、德、意语都是官方语),4、语言规划的原因,从根本上讲,进行语言规划就是为了完善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但具体到某一国家或社会集团,进行语言规划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1)统一社会的需要,统一的社会需要有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语或文字 秦朝“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2)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需要,以色列希伯来语的复兴 关于希伯来语-简介 以色列的通用语言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中也有不少人使用这种语言使用人口共计300万以上属阿非罗-亚细亚语系闪语族希伯来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100年左右希伯来语恢复历程,犹太人被逐出家园流落世界各地他们使用寄居国的语言,致使希伯来语作为口语逐渐消失(但作为书面语继续存在) 19世纪后半叶,有一个犹太人决心复活希伯来语他是立陶宛犹太青年埃里泽·本·耶胡达 1879年,耶胡达发表论文《事关大局的问题》,认为在现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压力下,犹太民族作为一个民族而生存面临大问题,而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家园,是犹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民族延续和民族复兴,犹太人必须重说希伯来语1884年,他开始编辑一份周报,进一步宣传他的思想;同时,为了证明古语能够新生,供现代社会使用,他着手编纂一部字典,并积极扩展词汇量 1890年12月,他组建了一个希伯来语委员会(即今希伯来语研究院)以发展这项事业。
经过艰苦的摸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巴勒斯坦地区全部使用希伯来语的幼儿园、中小学和专业学校已达64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的犹太人慈善机构出资在海法市筹建一所技术学院 (即后来的海法理工大学)规划者认为,由于德语是国际公认的语言,新学院中讲课要用德语消息披露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举行了一系列的示威、罢工、罢课和抗议集会,开学典礼被迫推迟同样,其他学校也开始用希伯来语讲授全部课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技术 学院以希伯莱语为唯一授课语言;第一代说希伯来语的家庭也出现了1925年,希伯来大学的创办成了全民族的大事据1916-1917年间统计,巴勒斯坦地区8.5万犹太人中有3.4万人把希伯来语当做第一用语或日常用语希伯来语的延续得到了保证 1923年9月29日,英国托管当局承认了希伯来语的地位:“阿拉伯语、英语和希伯来语为该地区的官方语言 虽然希伯来语在1948年5月以色列国建立前后还经受了多次挑战,移民数往往超过了原有居民数,然而希伯来语作为存活语言的地位从未动摇3)民族间平等交往的需要,多民族国家 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几十个. 全国约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 分属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
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主要民族有: 印度斯坦族,占全国人口的46.3%; 泰卢固族,占8.6%,主要分布在泰来尔纳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 孟加拉族,占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和比哈尔邦 马拉特族,占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 泰米尔族,占7.4%,主要分布在泰米尔纳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 古吉拉特族,占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纳达族,占3.9%,主要分布在卡纳塔克邦及邻近各邦 马拉雅拉姆族,占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邻诸邦 奥里雅族,占3.8%,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 旁遮普族,占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4)民族或区域自治的需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和多语制 香港,汉英双语制 澳门,汉、葡、英三语制,5)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二战后很多独立国家把英语定位为自己的官方语言 北魏孝文帝 鲜卑语改说汉语 四大改革措施(汉服、汉语、汉籍、汉姓) 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的,要降爵罢官5、语言规划的步骤,选择规范 规范法典化 推广使用 完善功能,,,,1、选择规范:选择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官方语言。
2、规范法典化:规划一经选定,就需通过一系列工作使其规范化、稳定化语文法规、手册、课本、语法书、词典) 3、推广使用:已经选定且法典化的规范语言,需由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作家们采纳与推广 4、完善功能:扩展规范语言的适用范围,增加可供选择的形式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语言功能的复杂要求6、现阶段目标,1)消除信息交流与人际、人机沟通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与炎帝额社会功能,提高交际效率,使语言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2)促进语言自身的健康发展 3)增强民族的团结,巩固国家的统一二、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1、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关系 2、政府对语言的管理和影响,1、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关系,语言政策反映国家或社会团体对语言问题的根本态度,语言规划是某种语言政策的体现,对语言规划有直接影响,语言政策的提出也要以语言规划的理论为原则,否则语言政策将无法实行 语言同化政策 双语政策,2、政府对语言的管理和影响 语言选择: 首先是官方语言的选择 外语教育中的语言选择问题 标准化问题 科技术语的标准化 语言规范化 政府对语言的影响还表现在政府对控制的领域的语言使用以及需要政府容忍的非政府管理范围内的语言的使用方面。
三、推广普通话,1、普通话形成的历史概说 2、新中国成立后的普通话推广 3、几个要注意的问题,1、建国前普通话形成的历时概说,一傅众咻: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里说到齐语、楚语,表明在公元前3、4世纪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北方的汉语方言跟南方的汉语方言已有相当显著的差异1)雅言时期: 孔子 《论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2)通语:两汉 从周朝到秦朝,王室每年秋天都要派官员到全国各地去搜集地方歌谣和方言,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扬雄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这本书记载了大量的方言词语,并且一一加以解释3)空缺:汉代以后至宋代 汉代以后至宋代,虽然没有指代共同语的一个名词,但是共同语是一直存在和应用的 4)空缺:辽金元代 元代定都在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代朝廷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的天下通语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根据元杂剧的用韵编写的,书中归纳的语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北京话。
5)官话:明清 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担心读书人“拘于方言,无以达于上下”(使用方言不利于上下级沟通的意思),命人编纂《洪武正韵》并颁行天下,“官话”的名称出现在明代中叶 明清的官话,广义地说,是指广大北方话区的方言,例如陕甘宁的话叫西北官话,云贵川的话叫西南官话,九江南京镇江话叫下江官话;狭义地说,官话就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华北东北话虽然明清时期出版了许多以北京语音为基准的韵书,但是官方并没有为官话确定语音标准6)国语、普通话、华语: 辛亥革命以后 “国语运动”的萌芽阶段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 第一个提出统一全国语音的人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先驱、福建厦门人卢戆章卢戆章是创制汉语的字母式拼音方案的第一个中国人,主张以南京话为统一的语音标准,但是他毕竟是“语同音”的首倡者,为日后他人主张推广国语(普通话)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这里要特别提到天津人王照,他创制了以官话为标准音专门拼写“北人俗语”的“官话合声字母”,极力主张用“京话”为共同语,主张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王照是第一人1902年,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总教习、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发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努力,已在全国普及了以东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语”,受到启发,归国后,在给管学事务大臣张百熙的信中主张以北京音统一全国语言,并提出用王照的官话字母作为统一国语的工具。
到了清王朝尾声的1909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临危的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这个建议(此前清廷一直是把满语作为国语的)中华民国成立的当年,民国政府的临时教育会议就肯定了“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