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眼睛调节力(幅度)测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藏**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64.67KB
约14页
文档ID:617746137
眼睛调节力(幅度)测定方法和计算公式_第1页
1/14

调节幅度的测定 眼的调节 正常人既能看清楚远处,也能看清楚近处 眼的调节:人眼看近物时,屈光力增加,这种人眼自动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以达到明视的作用 调节机制 调节的一些概念 调节远点:人眼调节静止时和视网膜黄斑部共轭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调节近点:当眼在动用最大调节力时和视网膜黄斑部共轭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近点 调节范围:调节远点和调节近点之间的范围 调节力:调节作用时,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 调节广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 调节幅度的测量移近法 移近法: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散度逐渐增加来刺激人眼的调节 操作准备:近视力卡,遮盖板,直尺 测量步骤: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遮盖左眼,测量右眼的调节幅度告诉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照明充分,避免直接反光导致眩光眼睛视标移近 从远距离逐渐移向患者,保持每秒移动距离12cm直到视标变模糊,但是患者努力仍能看清楚的情况下继续移近,直到持续模糊在模糊的情况下向后退出现清楚的点为调节近点测量过程中尽量让患者保持视标清晰,否则测量结果变异大 记录:调节幅度为距离的倒数,但是注意距离的单位为米,计算公式如下 注意事项 移近法测量过程中,当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逐渐移近患者后会导致视标视角逐渐变大,所以在测量过程中应该逐渐减小测量视标的大小 移近法在很近的时候,误差1cm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度数差异比如7cm的调节是14.3,而8cm的调节是12.5。

所以距离越远误差越小,越近误差越大解决方法是眼前加负镜片,使调节远点向远移动(移近法与负镜片法的结合)最小调节幅度=15-0.25X年龄 双眼的调节幅度差别小于1.00D 调节幅度的测量移远法 操作准备:近视力卡,遮盖板,直尺 测量步骤: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遮盖左眼,测量右眼的调节幅度告诉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照明充分,避免直接反光导致眩光先把视标放在患者眼前5cm处,缓慢远离患者,保持每秒移动距离12cm当患者能看清视标时马上报告眼睛视标移远 注意事项 移远法比较适合儿童患者 理论上移远与移近之间的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 记录:调节幅度为距离的倒数,但是注意距离的单位为米,计算公式如下 调节幅度的测量负镜片法 在眼前增加正镜或负镜来放松或刺激调节 操作准备:综合验光仪,近视力卡 测量步骤: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遮盖左眼,测量右眼的调节幅度照明充分,避免直接反光导致眩光近视力表放置在40cm处,告诉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此时会有两种情况,看的清楚和看不清楚眼睛视标加负镜片刺激调节 如果患者看得清楚,说明患者的调节幅度至少大于2.50D此时可以在患者眼前加-0.25D负镜,直到患者感觉到持续性模糊注意:在增加负镜时需要间隔5秒左右,让患者有充分时间产生调节例:如患者需要增加-3.00D才模糊,此时患者的调节功能为-2.50D+(-3.00D)=-5.50D,即调节功能为5.50D如果患者看不清,说明患者调节功能低于2.50D,此时在患者眼前加正片,以0.25D为单位增加,直到患者看清楚假设患者增加+1.00D才能看清楚,此时的调节幅度计算为-2.50D+(+1.00D)=-1.50D 由于测量方法的问题,负镜片法测量结果比推进法少2.00D年龄年龄调节近点调节近点调节幅度调节幅度107142010103014740224.550402.5601001Donder表 Hofstetter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X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X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X年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