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7KB
约35页
文档ID:610000872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_第1页
1/35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核,,中医基本操作,,1,第一章 中医诊断基本操作,,第一节 望诊,,主要内容-----观察人体的神、色、形、态,,以及头颈五官、舌象、皮肤、络脉、排泄物和分泌物等,,一、全身望诊,,(一)望神,,两目、神情、气色、体态4个方面,,,2,,形与神俱,形盛神旺,机体精气充足,,(二)望色(面色),,1、五脏应五色: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2、面部的各部分分属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3、常色和病色:,,常色:红黄隐隐,名润含蓄,,病色:,(1),晦暗 (2)暴露,3,,(三)、望形态,,1、望形体:观察患者形体强弱胖瘦、肢体、体型等,,2、望姿态:睑、面、唇、指颤动;四肢抽搐或拘挛;手足蠕动;四肢或全身震颤;战栗;手足软弱无力;关节肿痛;四肢不用、麻木;卒倒;畏缩等等,4,,二、局部望诊,,(一)舌诊,,1、脏腑在舌面上的规律:,,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舌根----肾、膀胱 舌边----肝胆,,2、舌诊的方法:,,(1)光线:正对光源,充足的自然光,5,,(2)姿势:常取正坐位或仰卧位,自然伸舌,充分暴露,,(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胖瘦、老嫩、动态等;部位从舌尖看到舌根,,(4)饮食或药物: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应注意鉴别,6,,(二)其他,,1、望目:,,瞳仁---肾,为水轮;黑睛---肝,为风轮,,白睛---肺,为气轮;胞睑---脾,为肉轮,,两眦血络---心,为血轮,,2、望小儿食指络脉:,,(1)三关的划分:风关---食指第一节,7,,气关----食指第二节,,命关----食指第三节,,(2)手法:抱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推数次,络脉愈推愈明显,便于观察,,(3)辨轻重:风关----气关-----命关 ,渐重,8,,第二节 闻诊和问诊,,一、闻诊,,1、听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喷嚏、哈欠、,,叹息、呃逆、肠鸣等,,2、嗅气味:病体的气味、病室的气味---病体本,,身或排泄物发出的气味,,二、问诊,,抓住主要病痛,围绕主要病痛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了解,9,,第三节 切诊,,一、脉诊,,(一)操作方法:,,1、诊寸口脉时,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食指关前定寸,无名指关后定尺。

指端齐平,用指目诊脉,,2、浮取(轻取、举法)、中取、沉取(重取、按法),,3、运用中指的指力时,三指沿脉管向左右和,10,,轴向上下挪移推寻,辨别脉象形态特征,,4、先总按(三指同时用力),后分别了解寸、关、尺脉的脉象,,5、小儿诊脉可用“一指定三关”,,(二)注意事项,,1、环境安静,诊前休息片刻,医生聚精会神,,2、取正坐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平展,与心脏,11,,置于同一水平,手腕自然舒展,手掌向,,上,手指微曲正坐位时,腕关节下垫脉,,枕,寸口部位充分暴露,,3、每只手诊脉时间一般在1分钟以上,,二、按诊,,1、操作方法,,触摸法,12,,按压法,,扣击法----直接扣击法、间接扣击法,,2、内容:,,(1)按肌肤---寒热、虚实、润燥、肿胀,,(2)按手足---四肢肌肤、手足心、背寒热比较,,(3)按胸腹----按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13,,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按胸胁,,按腹部,,(4)按俞穴,,(二)注意事项:体位、手法、顺序,14,,第二章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第一节 针刺疗法,,一、毫针刺法,,1、针具的选择,,2、选择体位:舒适,便于施术,,3、穴位定位,,4、消毒,15,,(二)操作,,1、进针手法:刺手、押手,,(1)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2)单手进针法:,16,,2、针刺的角度:直刺----90,0,,,斜刺----45,0,,平刺----15,0,,3、针刺方向:对向病所,,针刺角度,,治疗要求,,分布部位,17,,4、针刺深度:病情、年龄、体质、部位、季节,,5、行针:提插法,,捻转法,,6、针刺得气:医者—针下有徐和沉紧感,,患者---酸、麻、胀、重的感觉,,7、催气、守气、行气,18,,催气---摇、弹、循、刮等,,守气,,行气---循、推气、逼针法、按截法,,8、针刺治神与守神,,9、出针,,(三)针刺补泻,,1、捻转补泻:小、轻、慢、短---补,,19,,大、重、快、长---泻,,2、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泻,,3、疾徐补泻,,4、迎随补泻,20,,5、呼吸补泻,,6、开阖补泻,,7、平补平泻,,8、烧山火,,9、透天凉,,(四)针刺注意事项,,,,21,,(五)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晕针:处理---出针平卧,,预防---适当沟通,因人施术,,2、滞针:处理---循按邻近部位,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或向反方,,向将针捻回,,预防---做好解释,手法宜轻巧,22,,3、弯针:处理---回复体位,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预防---体位舒适;医者手法熟练,,4、断针:处理---若针体尚有部分露出皮肤之,,上,用镊子钳出;甚者X线定位,,取出,,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用力不宜过,,猛,23,,5、血肿:处理---一般不必处理;重者先冷敷,,再做热敷,,预防---避开血管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出针按压针孔,,二、电针刺法,,三、头、耳针刺法,,注意事项,24,,四、三棱针刺法,,(一)操作方法及适应范围,,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二)注意事项,,五、皮肤针刺法,,(一)操作方法:叩刺、滚刺,,(二)注意事项,25,,六、穴位注射,,七、穴位贴敷法,,,26,,第二节 灸疗法,,一、施灸前的准备,,二、灸法的种类及操作,,(一)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二)艾卷灸:悬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温灸器灸,27,,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三、施灸顺序,,(一) 先阳经、后阴经;先上部后下部;先灸,,少后灸多;先灸艾炷小者,后灸大,,结合病情,灵活运用,,(二)补泻方法,28,,四、灸法禁忌,,1、面部、乳头、大血管、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直接灸,,2、空腹、过饥、过饱、极度疲劳、紧张者,慎灸,防止“晕灸”,,3、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灸,29,,第三节 拔罐疗法,,一、方法,,(一)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二)煮罐法,,(三)抽气罐法,,二、应用,,1、留罐,30,,2、走罐,,3、闪罐,,4、留针罐,,5、刺血拔罐,,6、药罐,,三、作用和适应范围,,四、注意事项,31,,第四节 推拿疗法,,一、手法,,二、一般注意事项,,三、异常情况的处理,,晕厥,,脱位、骨折,,软组织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出血,32,,第三章 针灸穴位定位与运用,,33,,第四章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一、晕厥,,二、虚脱,,三、抽搐,,四、高热,,五、呕吐,,六、中风,,七、疼痛,34,,八、急性腰扭伤,,九、落枕,,十、哮喘,,十一、泄泻,35,,。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