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论语之三:为政之道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41KB
约12页
文档ID:286997288
(最新)论语之三:为政之道_第1页
1/12

论语之三:为政之道第一篇:论语之三:为政之道 《论语》之三:为政之道 在宋代,有部叫《鹤林玉露》的书中讲到宋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辅赵匡胤定天下,辅赵匡义致天下,因此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论语》的为政之道 一、什么是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之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是鲁国当时执政之上卿,也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人,他问政于孔子,孔子对他说,什么是政治呢?政治就是以“正”治理国家,只要为政者品形端正,那么国民就相继效仿而得其正季康子你作为臣子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多有僭礼、逾矩之行,又如何能使将国家治理好呢?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又向孔子请教了一个问题:我怎么做才能让百姓敬重我,让下属忠于我?孔子回答说,如果你在他们面前表现得品行庄严稳重,那他们自然就会敬重你了,如果你对君父有孝心,对子女臣子有慈爱,那他们自然就会忠诚于你了,同时相互劝勉而尚仁义 综上所述,在孔子看来,所谓政治,就是一个修已而安民的过程为政者的德性对国家治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若为政者能以德治国,就能服众 季康子又问了:‚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看来这个季康子还是没有领会孔子的精神,他说,那好!我就来个惩恶扬善吧!孔子说,治理国家那里需要打打杀杀呀?你若品行高尚,国民相继效仿,民风自然淳朴 以上就是孔子对什么是政治的理解,他强调政治治理的德性需求,同时也泛化了政治的具体性,在《为政第二篇》中,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认为,我们对父母行孝,友于兄弟,虽是一家之治理,仍有修已而安民的效果,也可谓是政治,所以,政治并不一定只是身居高位者的事情,他也是普 1 天下百姓们的事,试想家家有孝悌,户户有仁义,那天下不就太平了吗,人民不就安乐了吗?这就是政治呀! 二、为政的基本要求 (一)以德治国 这是为政的总则,孔子认为以德治国比以法治国具有更好的影响力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 意思是说仅靠法制禁令可以约束百姓的行为,但不能让他们产生羞耻心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为政者若能身正以正民,那百姓不仅不会恣意狂为,还能自觉地约束和反省自己的行为。

就是齐之以刑和齐之以德的不同结果,如果从经济效益上来考察二者,那么在孔子看来齐之以礼显然是更好的一种政治治理方式当然,这也要求为政者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视之哉?”居上位者没有宽恕之心,行礼仪时趋于形式缺乏敬重,有国难而无哀伤,真是让人不忍目睹呀,为政者若此,又如何行正治呢? (二)为政者应懂得敬信、节用、役时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千乘之国,大国是也,治理这样的国家,首先要做事,任何一时代都需要会做事、敢做事、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在社会政治混乱的时期,这批人显得尤为突出和可贵其次,要使民信,中国有句古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政者之尊严和伟大归根结柢并不在其权高位重,而在其是否能得到民心,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任孔子还补充说:‚民无信而不立‛,这里的信,一是讲百姓当有诚信之美德,一是讲为政者应当修身正正已以获得百姓的信任再次是节俭,从道德的角度讲,节俭是一种美德,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节俭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管是对一个尚贫穷的国家而言,还是对一个富足的国家而言,节俭都是一种良好经济思维的表达第四,为政者要懂得爱惜百姓,要让他们能从你的政治治理中得到实惠。

最后,役使百姓也要讲究时机不恰当的役使会让百姓辛劳、厌倦 (三)为政者应当明是非,奖罚分明,举忠臣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据说鲁哀公与孔子的关系很好,所以他们常常在一块讨论问题,鲁哀公曾经说:“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我和孔丘并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我们是德友呀,什么是德友呢?以德交的朋友,不是狗肉朋友正因如此, 2 鲁哀公对孔子的死感到非常的伤心,他说“灏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大概是说,天不体谅我呀,怎么把孔子带走了呢?留下我一人,真是令我伤心呀! 在《论语》中,鲁哀公问孔子怎么能让百姓信服于自己呢?孔子说,一定要直枉分明,就是是非清楚,好坏分明另外还要善用良臣,勿为奸臣所用,这样做就可以令民服了鲁哀公执政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之手,鲁哀公很不高兴,所以问了孔子这个问题,孔子说举用正直为公之人,除去曲枉自私之人,民受其利,乃服反之则不服鲁国此时,三家专横,即是举枉错诸直,故民不服 (四)为政者应当率先示范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怎样为官,孔子对他说,要以身先之,起示范带头作用,这样,你的下属和百姓才能任劳任怨地做事,你的政令才能够得到实施。

我们知道,子路是一个率直、勇敢的人,而且也很有政治才华,他曾数度做官:曾为季氏宰,曾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曾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因此常与老师讨教如何为官的问题,最后孔子还有针对性地勉励子路一定要恃久性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做一次好人容易,做一辈子好人难,为官也是一样,有的人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完了,就打住了孔子认为为政一定要持久,只有持久的政治才能真正为民谋福对于为政而言,恃久地“先之劳之”也是考验其德性修养的过程 (五)为政者定要尽职尽责,不代佾越庖 子曰:‚不在其政,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后人补充说,在其政则当谋其政. (六)为政者要学会宽容,举贤才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不其舍诸?‛ (七)为政者行政要有正当的理由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3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 矣‛ 三、为政的效果 (一) 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第二篇: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光阴荏苒,我已经步入高中了偶尔也想到人生这一大题目特别是夜深人静时捧读《论语》,细细品嚼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未免不是一种享受 ——题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首先是有价值诉求的在他看来,人生是丰富的,多层次的 一.正直 孔子认为,正直是人的天性,是人最基本的素质所以“人之生也直”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乏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在矫饰和虚伪中度过一生,但“罔之生也辛而免”这些不正直的人只是侥幸逃避了惩罚,并不值得羡慕和模仿正直在外在主要表现在性格和情感,如率真,真诚;从内在看则是道德境界和行为方式 正直的人,要用正义规范自己,用正义来处理周围的事孔子强调正直是与义密切相关的,“质直而好义”一个正直的人必然是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必然是见利思义。

人生只要有了“只”和“义’,即使平平淡淡也是快乐的 二.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应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到的升华和人格完善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 在人生的追求中我们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三.学习 孔子认为,学习是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的基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但要学习新的知识,还应该反复练习巩固在学习过程中,能让自己静下心来专心思考,而这种专注于思考的能力使人更具深度能坚持学习新知识已经不容易了,还要在此基础上“时习之”,更加考验一个人的毅力、耐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都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不拘泥于课本,汇江河为大海孔子的学习是广义上的,永远都保持谦虚地学知识,学礼法,学习他人的处事态度,或者思考别人的行为而使自己有所收获更可贵的是这种学习不是盲从,而是有选择性的,基于理性思考的学习。

学习他人是为了完善自我,而不是一味模仿导致最后遗忘了真正的自我 四.理想 孔子认为,志向并不是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的很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起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成绩更加重要 孔子的人生思想是丰富睿智的他所期望的人生是积极入市的人生,是达观进取的人生,也是谨慎戒惧的人生两千多年来这些人生思想孕育了无数志士仁人至今任然具有现实意义 ——后记 雷紫光 2022年元月 第三篇: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 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