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看戏》教案(可编辑)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84KB
约8页
文档ID:298583768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看戏》教案(可编辑)_第1页
1/8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看戏》教案 《看戏》课文原文 晚上,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剧场也是静静的 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走路的石阶上都坐着人,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简直是一个人海 大幕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陆续登上了舞台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地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绪也渐渐进入高潮我们的女主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这位艺人的面前。

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先生 《看戏》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材料的详略取决于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 2、揣摩描写声音的技巧 3、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4、培养热爱京剧和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1、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 2、对声音的描写 3、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难点: 对“歌词像珠子似的„„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句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和教师点拨启发适时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来看一个小片段,看时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片段属于什么剧种?这里面的主人公是谁?片段中讲述了什么故事? (观看视频并思考) (生答) 这个片段属于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本片段就讲述了穆桂英惦念国家安危,受印出征的故事。

(屏幕出现课题及) 二、检查预习 1.屏幕出示生字、词(要求从音、形、义几方面检查) 铿锵   颦   婀娜   蜃楼   收敛   屹立   金碧辉煌   忠心耿耿   鸦雀无声 2、针对大家课前预习,老师对课文“看戏”提几个问题 谁看戏?什么地方看戏?看什么戏?谁演?演的什么戏?(用一句话概括) 生答:首都劳动人民在劳动剧场观看梅兰芳演出《穆桂英挂帅》 那大家熟悉文章及戏里的主人公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师总结) 3、简介梅兰芳和《穆桂英挂帅》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出身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霸王别姬》等,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影响很大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穆桂英挂帅》根据《杨家将》改编故事发生在北宋时代,西夏入侵中原,边关告急,宋王下旨比武选帅穆桂英的女儿杨金花、儿子杨文广参加比武刀劈王伦,夺得帅印宋王见他俩年幼,就命令穆桂英挂帅桂英因宋王刻薄寡恩,不愿再为朝廷出力,反责文广不该夺印。

佘太君劝她以御外侮为重为了保卫祖国,穆桂英捐弃私嫌,挂帅出征,充分表现了杨家满门的爱国精神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的晚年杰作 三、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通过大家的充分预习,了解了背景、剧情,那课文以“看戏”为记叙中心,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本文以“看戏” 为记叙中心,以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为划分段落的标准,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1-2)交代了演出的时间地点和演出前的全场盛况 第二段(3-6)描写梅兰芳的精彩表演和观众的热烈反应 第三段(7) 点明中心提示艺术家身份 2、重点赏析 ①《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的晚年杰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精湛的表演艺术本文是如何来描写“热情” 的艺术家? 主要抓住艺术家的“表演”来描写的指名朗读相关的段落描写(读时注意语气语调),并从课文中画出关键词 板书:演员表演 台步——轻盈而矫健 唱腔——圆润、辽远、逼近、柔和、铿锵 表情——一笑、一颦 动作——优雅、婀娜 ②正是因为演员的出色表演,因此才有了我们热情的观众那本文又是如何来表现“热情”的观众的? ★找出贴切的比喻:“海” ★“人山人海”是我们对人多常用的一个比喻,但这里的“海”会变化,其实 是什么变化?(观众情绪的变化) ★请找出描写海的比喻句(并标画出体现观众情绪变化的词语): 屏住呼吸、陡然膨胀、鸦雀无声、忽然膨胀 ★有感情的朗读比喻句(重音落在标画的词语读出情绪变化) 试读、推荐读、齐读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这篇文章语言非常生动,尤其对声音的描写。

这都得益于文章当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句,贯串全文的一个比喻是什么?(“人海”)通过观众之多,我们就可以知道演员的表演技艺的确高超因此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生集体朗读)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四个加点的词用得十分精当,能否互换?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小组代表发言讨论结果) 在这里把无形的声音有形化,以“珠子”比喻歌词,可见发音吐字圆浑、 透亮;更见歌声的抑扬顿挫,唱腔的婉转圆润 四个动词不能互换珠子从一笑一颦,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去,只能说“滚”;一粒一粒的珠子着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只能说“滴”;珠子从地上反弹到空中,余音缭绕,只能说“溅”梅兰芳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字字准确、贴切 (2)记叙的详略由什么决定?课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本文详细描写了演员的表演以及观众的感受和激情。

而正是这些材料能够表现文章的中心,可见能充分表达中心的材料应详写反之如剧情应略写) 四、拓展提高 结合着这节课所学,让我们走进“练笔兵工厂”,实践关于声音的描写 “老师一声令下,放暑假了!整个校园都沸腾了看谁对此场景的声音描写最贴切百字左右(生写,相互交流,推荐范读) 五、回顾小结 本文通过“看戏”,赞美了“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并且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也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生动形象地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学习抓住中心,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屏幕出示) 六、布置作业 观看中央11台戏曲节目,自选一段,(剧种不限)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写一段话 《看戏》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欣赏、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力,培养表现不同事物的造型能力。

本课教学通过画戏剧脸谱和画戏剧人物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方法及步骤,画出自己了解、熟悉的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在题材内容上主要体现了我国传戏曲人物的化妆、服饰和动态形象,原教材对表现方法并没有限定,可以是线条刻画、色彩涂画、也可以是水墨表现, 而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国画这一形式,一是觉得国画和戏曲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用水墨更能表现出戏曲的形式美; 二是在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绘画表现已经逐步脱离低年级的意象期,他们更希望像成人一样作画,所以教学中应多注重技法和知识性,融欣赏与技能训练为一体 那么这节课,可以说是在第一课时“欣赏、了解戏曲知识,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欣赏了解——分析回顾——尝试应用——示范概括——创作表现——评价鼓励 首先通过一段Flash动画的欣赏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戏曲的一些形式美,结合学生平常对戏曲的了解,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戏曲人物的独特美,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动作造型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 接着,在分析回顾的环节中,以一组画家的戏曲人物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用笔用墨技法,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国画技法,比如说运笔、浓淡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国画基本技法在具体绘画创作中的运用。

在对绘画步骤的示范中,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不仅掌握水墨人物画的一般方法、步骤,还注意到表现画戏曲人物时所运用到的绘画技巧,比如夸张、装饰手法的应用,线条的流畅、变化,上色时的干、湿控制等最后在通过一组画家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领会到“画有法,而无定法”,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大胆创新,画出富有个性和感染力的作品总的来说,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经探究理解之后进入想象和创作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创作过程学生琳琅满目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造!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师讲的太多,还有就是对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培养不够 8 / 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