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数学阅读素养,点亮思维智慧灯塔--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构建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当前阶段的新媒体环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备受关注的教育主题,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数学阅读障碍与解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和相关材料时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数学阅读障碍,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数学阅读障碍的表现1.对数学术语理解困难三年级数学教材中开始出现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术语,如“周长”“倍”,这些术语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比较陌生,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其含义例如,在学习“周长”这个概念时,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周长的计算公式,却不明白周长到底是什么意思尤其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周长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2.难以提取关键信息数学题目通常包含很多信息,而学生往往难以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例如,在一道应用题中,可能会给出很多无关的信息,学生很容易被这些无关信息干扰,从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此外,一些学生在阅读题目时缺乏耐心,没有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导致提取信息不准确3.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他们往往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尤其是含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的题目,学生很难理清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问题的求解方向有些学生甚至读不懂题目,这给他们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4.缺乏阅读技巧有些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时只是逐字逐句地读,没有对题目进行整体的把握,不知道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分析和推理,缺乏有效的阅读技巧 二、解决数学阅读障碍的方法1.加强数学术语教学(1)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数学术语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理解术语的含义例如,在教学“周长”时,可以让学生用绳子围一围课桌面、书本等物体的边缘,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概念2)运用直观教具利用直观教具,如图片、模型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术语例如,在教学“面积”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片去覆盖一个平面图形,从而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讲解题目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逐字逐句地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也可以让学生用铅笔把关键信息圈出来,以便在解题时能够快速找到2)进行专项训练可以通过一些专项训练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例如,给出一些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说出这些关键信息的作用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多读多练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科普书籍等,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课堂上让学生多读数学题目,在阅读中逐渐提高理解能力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如整体阅读法、分析阅读法、归纳阅读法等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题目,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归纳出解题思路4.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1)抓住关键词阅读数学题目时,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关键词往往能够提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解题思路2)画图辅助理解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辅助理解画图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找到解题思路3)尝试多种解题方法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在重视数学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数学阅读能力也当注重培养,不可偏废学生如果要吸取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就必须掌握数学语言,而数学语言的学习就必须从数学阅读开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也培养了一些数学阅读能力但是随着学习目标、任务、内容的不同,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我们要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以阅读教材为主,适时地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力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浅谈三点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做法:一、激发兴趣,学生自愿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更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读、想读、乐读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由于数学阅读内容的精炼性、抽象性和数学语言的多样性,很多学生对阅读教材感到枯燥无味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就会像阅读小说、故事那样跳读或浏览式阅读,根本不思考题目中的具体信息、关键词,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又有什么联系等。
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生把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一)数学阅读要仔细认真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与例题完全一样的题目就会做,如果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了如判断题: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改为“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就不会判断了;又如填空题:一根绳子长5米,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如果交换前后两个空的位置,有的学生还是照原样填究其原因,他们在答题之前没有读懂题目意思,也就谈不上正确解答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找准关键的词语,弄懂题意如果题目有混淆不清的地方,就要多读几遍,找出有差异的地方,做一番对比,再下笔解答二)教会学生学会初读、细读、精读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要解决什么问题细读时读懂题目给了什么条件,每个条件的内涵是什么,哪个是关键词,哪一句是重点句,有怎样的等量关系,给出的条件哪一些对解决问题是有用的,哪一些又是多余的精读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在争论、陈述自己的观点中使重点、难点更明朗。
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如,教学应用题:小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14页,剩下的页数比第一天的9倍多12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初读时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前提下,大概了解题目内容细读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已知什么量?2.剩下的页数跟这本故事书之间有什么关系?精读时让学生讨论以上问题,这一阶段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在关键处予以引导启发三)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由于数学语言的多样化,有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把这三种语言互相转化1.阅读要动口在进行定义、概念、公式、定理的学习时,应当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术语、理解关键字词,老师讲解后,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强理解和记忆在读例题时,应当让学生自己先读,试着理解题意,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疑点进行指点,最后再阅读一次,加深理解在读解题思路时,应当把握阅读的方式和时机,关键的步骤需要重读、重复读2.阅读要动手操作学生阅读时,要指导学生一边看题目一边画出重点词、关键句,必要时还要动手操作,通过剪、拼、折、量、摆,观察体验,感悟新知,加深理解如教学正方形、长方形应用题时,要求学生边看题目边找出已知条件,特别是重点信息——小正方形的数量及它的边长。
再根据题意画图,寻求解答办法又如讲解在一个长方形里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求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以及剩下图形周长时,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长方形,并在这个长方形里画一条线段截取最大的正方形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标出正方形的边长,以及剩下图形的边长这样就把抽象的文字题,转化为很直观的计算3.阅读要动脑数学知识系统性强,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善于用旧知学习新知如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商不变的规律之间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除法里的商,知道了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不难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三、拓展内容,延续阅读习惯教师、学生、教材是三个重要的课堂教学载体,教师是连接学生与教材的桥梁,而教材是承载知识的工具,所以学生要获取知识,就必须学习教材教材的学习首先要靠理解,理解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的因此,很有必要借助科普读物,比如《快乐数学》、《趣味数学精品译丛》等,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总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有其他数学阅读方法,如何进一步发挥阅读方法在数学阅读中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数学阅读任务与设计一、在数学阅读任务设计中,如何确保问题难度适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需要对三年级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以这些为基础来设计问题例如,在学完《时、分、秒》后,设计的阅读任务可以是让学生阅读一个小朋友晨起场景的材料,把用错的时间单位圈出来并改正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不会过难其次,对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参考《课标》要求3-4年级学生能够理解较复杂的数学文本,会从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教材内容也有一定的难易梯度依据这些,可以将问题难度和教学进度、要求相匹配如学习《口算乘法》时,为学生提供游乐场场景,阅读任务可以是:5人坐一次旋转木马多少钱?3人坐一次碰碰车多少钱?从表内乘法过渡到整十数乘一位数,总结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而推广到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还可以对问题进行分层设计把问题分为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基础问题主要是检验学生对阅读材料中基本数学信息的理解和简单运用,像“从材料中找出几个数字,并说明它们代表什么意思”提高问题涉及简单的分析推理,例如“根据材料中的条件,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拓展问题则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创新应用,比如“在材料给定的场景下,改变一个条件,重新思考问题并解答”以《解决与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为例,给学生分层布置任务基础型阅读任务:用四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求出它们的周长也可任意拼图形,数出周长提高型阅读任务:用1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求出它们的周长拓展型阅读任务:用24个边长是5分米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怎样拼周长最短?最短是多少米?(融入第三单元单位换算,难度增加)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难度,也能逐步提升能力二、在数学阅读任务设计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1.结合趣味情境将数学阅读任务融入有趣的情境中,如童话、冒险、生活场景等例如,设计一个“数学魔法森林”的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在森林中动物们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故事,像小兔子用除法分配蘑菇,小猴子用加减法计算树上果子的数量等这种充满趣味的情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阅读2.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开展阅读任务竞赛比如,设计多个数学阅读任务关卡,看哪个小组或学生能最快且最准确地完成或者设置阅读任务积分,学生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就能获得积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兑换小奖品。
3.鼓励学生创作让学生自己创作数学阅读材料,比如数学小漫画、简单的数学故事等然后在班级里分享,这样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阅读相关的活动。